溯源三峡精神:“一五一十”告诉你
信物名称:
《三峡工程建设者文明公约》和《三峡工程建设者文明守则》
信物年代:
2003年
信物印迹:
三峡精神的重要来源
本网讯(毛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坝,凝结着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史诗;一块朴素简单的文明宣传展板,见证着三峡精神生生不息的初心印记。
在三峡坝区右岸的三峡工程博物馆里,一块陈旧的铁皮板上,自右至左整整齐齐书写着《三峡工程建设者文明公约》和《三峡工程建设者文明守则》(以下简称“一五一十”文明公约),白底红体,共15行,200余字,言简意赅却又直击人心。
▲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展出的“一五一十”文明公约(三峡工程博物馆供图)
时间指针拨回到2003年。三峡工程兴建之初,主要参建单位超150家,高峰期一线施工人员达3万余人,要面对长周期建设过程中各方力量高效协作、队伍作风建设、廉洁风险防控等现实挑战。如何实现筑坝育人同步推进,急需开局破题。
彼时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简称三峡总公司,三峡集团前身)根据三峡工程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了易记、易读的“一五一十”文明公约,要求各施工单位认真落实到班组,落实到每个建设者的行动中。
公约包含不准违规吃请、不准违反职业道德、不准讲粗话脏话、要行为正派、要勤俭节约……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却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
据三峡工程建设者回忆,当时在进入工程的路口或醒目的地方,都有公约标牌,便于进入现场作业的建设者受到警示,并要求每位建设者熟记和会背,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
以三峡工程三期工程建设为例,经统计,除了“一五一十”文明公约,项目现场还有“施工质量控制禁令十不准”、“安全十大禁令”、“施工现场十不准”等各种规范标牌,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三峡精神和廉洁文化的影响下,三峡工程正气充盈、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日益形成——
仪式,简化安排。三峡总公司成立时,没有鞭炮,没有礼品,整个成立仪式仅用半个小时就结束,所有的来宾就餐一律吃盒饭;
接待,厉行节约。三峡总公司坚持会议、接待一律吃工作餐,重要来宾来访时,赠送的礼物是一块三峡大坝混凝土芯样和一份三峡工程照片,文件纸张坚持正反两面打印;
住宿,一切从简。从领导到职工,所有建设者在工地只安排单身公寓,睡最普通的木板床,用餐统一在食堂;
……
对三峡工程建设有利的事,再难也要办;违反作风建设的事,再小也不为。“建坝育人、两坝同筑”的企业廉洁文化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好评,也带出了好风气。
自“一五一十”文明公约开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创建青年文明号、文明坝区创建等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继开展,“为我中华,志建三峡”“谋名当谋三峡名,计利当计国家利”等理念被大家所认可,成为企业文化的内核。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如今,“一五一十”文明公约静静地陈列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内,斑斑驳驳,不再锃亮,但其承载的一代又一代三峡人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却历久弥新,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