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冈

彭冈

彭冈同志主要事迹   

 彭冈同志1985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本科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筹建处,1992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此后至2005年底,长期在三峡工地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曾任三峡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部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6年初,调任三峡集团公司向家坝工程建设部主任,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长江三峡工程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2004年度长江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200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峡工程分三期建设,最关键的是二期工程,而左岸大坝和厂房的施工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仅混凝土浇筑量就近1200万立方米,结构复杂,质量和技术要求高,工期紧,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组织管理上,都是极大的挑战。1997年初,彭冈被任命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部厂坝项目部副主任,具体分管左岸电站厂房的现场施工组织及整个项目部的合同管理。面对挑战,他迎难而上,首次提出并成功实施了在电站厂房肘管段封闭块回填时埋设冷却水管的新举措,保证了质量,提前了工期。更重要的是,在错缝浇筑的厂房混凝土中同大坝一样可埋设冷却水管,开创了对大型电站厂房结构混凝土实施人工冷却的先例,为三期工程电站厂房全面系统埋设冷却水管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在蜗壳保温保压浇筑外围混凝土浇筑时,他提出将原设计的九层混凝土优化为六层,合理布置径向、环向泵送混凝土管路、夏天高温季节施工的机组段用调低蜗壳内水压力代替制冷水等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措施,攻克了蜗壳保温保压浇筑外围混凝土的核心技术。
    由于成绩显著,厂坝项目部成为集团公司内部第一个受到总经理特别嘉奖的部门,彭冈本人也于2000年荣获“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三峡总公司首届十佳青年”荣誉称号,并作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技术研究与实践”主要人员之一,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004年)。
    经过三峡一、二期工程的历练,彭冈对三期工程质量创一流提出一系列质量管理新理念、新制度、新举措,为三期工程质量达一流水平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是提出了“改善文明施工、搭建质量平台”的质量管理理念。从施工环境治理和改善工作条件入手,大力推进安全和文明施工。在他的带领下,统一了思想,并到外地取经,实施动态建设、长期保持的指导思想;二是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管理的制度、措施。从混凝土施工的各道工序和细节入手,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出台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创新制度,规范化、标准化的工艺措施、技术要求等;三是从细节入手,提高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狠抓混凝土细部结构质量,克服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顽症”。他要求混凝土应达到四个基本要求,即实现“四个没有”(没有危害性裂缝、没有接缝灌浆串区、没有止水止浆片失效、没有混凝土不密实现象),同时,针对各类混凝土施工中的挂帘、漏浆、错台等常见病、多发病(也称“顽症”),组织整个工地开展“消灭顽症,誓创一流”的劳动竞赛,各施工、监理单位积极响应,分别成立顽症攻关小组,就一项或几项工艺开展试验,总结出确保质量的工艺措施,成功后在全工地推广。
    混凝土温控防裂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三峡集团公司一直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三期工程以来,专门成立了彭冈任组长、有工程建设四方参加的混凝土温控工作组。温控工作组根据各部位结构和施工特点每周动态研究温控措施,检查温控效果,成效显著。认真贯彻了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意见,在大坝上、下游面采用苯板及时跟进保温。为了确保大坝进水口段等异型断面混凝土的保温效果,采用了现场喷涂聚氨酯材料发泡保温。三期厂坝工程从2003年夏天开工至2006年共浇筑混凝土约540余万立方米,历经多个冬季的考验,大坝混凝土尚未发现一条裂缝,这在国内外大坝混凝土施工中十分罕见。
    2006年初,根据三峡集团的安排,彭冈来到向家坝工地,任向家坝工程建设部主任,全面负责向家坝工程建设。向家坝工程地处川滇两省金沙江下游河段,下游紧邻水富县城和云天化大型企业,周边环境复杂,且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工期紧、任务重,能否按计划高质量地实现大江截流、蓄水发电是对全体建设者的严峻考验。上任初期,他就对向家坝工程提出了高标准的建设要求,工程管理、工程质量要向三峡三期工程看齐,严格实行精细化管理。2006年~2008年,结合向家坝工程特点,借鉴三峡三期工程管理经验,制订了一系列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为2006年向家坝工程正式开工、2008年大江截流作出了贡献。
    向家坝水电站二期纵向围堰大坝上游段地基覆盖层深厚,地基处理是二期纵向围堰设计的关键,设计采取了沉井群处理方案(共10个沉井,每个沉井的平面尺寸23米×17米,井间间距仅2.0m),沉井最大下沉深度57米,须穿过砂层、厚层漂石、孤石层,施工难度非常大,且国内类似工程经验很少。彭冈同志多次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参建各方研究施工方案,优化设计,通过大量增设降水管井,沉内均匀出渣等措施,克服了沉井纠偏、降水、井周塌陷等技术难点,确保沉井顺利下沉到位,解决了沉井群同时下沉和沉井间锁口的技术难题。另外,沉井井内回填混凝土通过试验研究采用堆石混凝土,简化设计,节约投资,并大大节约了工期,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7年下半年,向家坝工程一期大坝坝基开挖中揭露出不良地质体(因前期地勘深度不够引起的问题),坝基被迫多下挖26m,加之开挖后的混凝土回填,工期滞后4个月,大坝的进度压力非常大,直接影响到能否按期实现大江截流的目标。彭冈重点组织对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一是提出了不良地质体部位回填及部分坝体采用碾压混凝土的方案;二是进行一期基坑进水前最低工程形象的研究,提出在11月份20年一遇洪水时,大坝甲块不泡水、乙丙块短期泡水后再露出来继续施工的思路,明确了截流前必须完成的工程量,增强了参建各方对按期截流的信心;三是导流底孔封顶采用钢衬代替模板,虽然增加了2千多吨钢材,但节约工期近1.5个月,有力地促进了截流形象;四是一期上下游横向土石围堰拆除时,充分利用围堰外淤砂的防渗作用,在淤砂的保护下,将围堰拆除由水下开挖全部优化为干地开挖,速度快,质量好,还节省了大量投资。另外,他积极协调三峡集团的胎带机、300t履带吊及大型门机到向家坝支援,并要求施工单位大量增加仓面吊及资源投入,实现了快速施工,终于使大坝形象在2008年11月达到了截流前的设计要求。
    为确保顺利实现大江截流,彭冈同志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重视截流前的各项验收工作:一是成立验收组织机构,提前组织相关人员到溪洛渡学习截流验收、档案管理的经验;二是请有经验的验收专家现场指导工作;三是积极与两省相关部门、水规总院等单位沟通,及时审定基坑进水及工程截流等枢纽工程安全鉴定大纲、验收大纲;四是组织参建各方按照大纲要求高效完成各种报告编写。在他的督促和指导下,圆满完成截流前的安全鉴定和各项验收工作,一次性通过枢纽工程、档案截流验收,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

版权所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声明| 隐私保护| 加入收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 邮政编码:100038 鄂ICP备05010695号
技术支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宣传与品牌部/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联系电话:0717-67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