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如果我问您有没有不争吵的母女,我相信您会说“很难”;我再问您,有没有不拌嘴的婆媳,相信您会说“更难”,可设备物资公司女工王艳一家却把这些“难”事儿凑到了一块儿!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样的家庭。
海报制作:黄汉敏
文稿:蒙永红
王艳半岁失去父亲,母亲一人带大仨姐妹,期间的辛酸不言而喻。成家后她更懂得“养儿方知父母恩”的道理。2012年因工作需要她从向家坝项目部调回三峡,当时孩子只有4个月,远在老家的婆婆为了帮他们照看孩子,来宜昌同他们一块居住。自己的亲妈中风偏瘫一人单独生活,她想照顾无奈早去晚归地上班根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她和老公商量把妈妈接过来同住。
中国式家庭,大都有“婆媳关系”“亲家关系”的说法,同住一屋,饮食习惯各有不同,妈妈喜欢吃细软的食物,婆婆为了保证孙子的营养又喜欢做丰富的菜肴,于是她把一个厨房分出了两个“操作面”,各做各的,互不打扰。习惯5点早起的亲妈吵醒了婆妈,习惯晚上看电视的婆妈影响着亲妈,她就耐心地劝说自己的母亲;同在屋檐下,针鼻儿大的一件事儿,两个妈妈也能聊出辩论赛的既视感,她就两头劝和。
很多次一句“妈”换来两个妈同时应答,又有多少次,一句“妈”换来面面相觑,都不应答,王艳夹在中间,心中各种滋味,她能感受到亲妈的醋意,毕竟养育二十余年,这声“妈”如今不再是专属,也能体会到婆妈的不适,毕竟嫁为人妻成为儿媳,这声“妈”婆婆受之无愧。好在,这些生活里的小插曲,只是漫长岁月里的点缀,6年同住一室,6年相濡以沫,摩擦在所难免,但和睦更胜一筹。
王艳与母亲、姐姐在自家庭院合影
这对夫妻相识于溪洛渡水电工程建设工地,在很多年轻人都觉得“最艰苦”的地方,她们的爱情落地生根。当大多数人打游戏追剧集时,她们选择用学习为自己加码,白天8小时工作,下班后秉烛夜读,利用假期多次搭乘10余小时的大巴车从溪洛渡工地赶往昭通考试,也许是爱情的力量,抑或是彼此追求更好的心情,别人眼里的“辛苦”在她俩看来,都是深深的甜蜜。
妻子先后奋战于溪洛渡,向家坝,三峡,从办事员层级,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子公司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丈夫熊亮舫从财务人员做起,在金沙江建设浪潮中,主动跳出舒适区,挑战新业务领域,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海外项目,如今又投身到长江大保护事业中,十余年,他一直拼搏在一线,现在成长为绿洲公司副总经理。她们一路追寻,一路坚持,十四年纵使聚少离多,可彼此共同成长的脚步,从未停歇。
放心工作,家里有我,是妻子对远赴他国工作丈夫的承诺
可生活哪里会一帆风顺。
新婚一个月,因工作需要,两人奋战在两个水电站,这一分就是4年;婚后4年,迎来她们的爱情结晶,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消息,丈夫也是在奔往乌东德的工地上得知的;怀孕4个月,王艳晕倒在向家坝仓库,她说,那是她第一次胆怯地像个孩子,也是她第一次,希望丈夫能放下工作,陪在她身边;孩子出生时,正值乌东德建设高峰年,还没满月,丈夫就要赶往工地,临行前,他在妻子的额头深深一吻,眼泪滴落在妻子的脸颊,他们相视不语,眼里却满是坚定;多少个夜晚,瘦小的她抱着孩子,奔跑在急诊走廊,一守就是一夜,无数次的幻想,此刻孩子的爸爸能超人般地站在她们面前。
2016年母亲又一次脑梗,120担架将母亲抬上车时,她站在车旁瑟瑟发抖,跟车到医院的一路上,脑子里一片空白,各种最糟糕的结果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播放……是啊,生活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这个家庭,她们也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困难。
2015年,王艳一家人在乌东德工地过年
问其是什么支撑她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她回答,是爱!
她知道丈夫的愿景,在集团公司发展壮大的岁月里,有自己浓墨人生,不畏把自己最精彩的年华全部奉献给水电建设,作为妻子,她愿意去支持丈夫的梦想,她用这份支持表达深深的爱意。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