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厂前泥沙淤积问题模型试验研究


合同编号:CT-05-02-01
项目名称: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厂前泥沙淤积问题模型试验研究
承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立项部门负责人:冯正鹏     承担单位负责人:卢金友


  成果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三峡水利枢纽在地下电站运用情况下,坝区河势及船闸引航道泥沙淤积、通航水流条件,电站厂前水流流态与泥沙淤积等问题,进行了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厂前泥沙淤积问题的长系列年试验研究,试验采用90年代系列年。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坝区上游由山区性河道转变为峡谷型水库,使原来控制河势的部分节点失去了控制作用,河床形态与河势将重新调整。枢纽运用初期30+2年,进入坝区的沙量少,泥沙淤积以淤槽为主,因原有河床未被淤平,坝区河势基本未变;上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积年清淤量不大,最大年清淤量在下游为49.6万m3,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530m范围内流速流态基本满足通航水流条件;左右电厂和地下电厂前泥沙淤积均未达到电厂进水口底板高程。枢纽从30+2年运用至50+4年,进入坝区的沙量逐渐增加,深槽逐渐被淤平,宽阔段两岸边滩开始形成,上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积和年清淤量逐渐增大,枢纽运用50+3年最大年清淤量上游为110.1万m3,下游为154.4万m3,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530m范围内流速流态基本满足通航水流条件;电厂前泥沙淤积仅左电厂前有2台机组超过电厂进水口底板110m高程,右电厂和地下电厂前泥沙淤积均未超过电厂进水口底板高程。枢纽从50+4年运用至70+6年,坝区淤积强度最大,宽阔段两岸边滩初步形成,坝区河势朝平顺微弯的方向发展,坝区淤积接近冲淤平衡;上下游引航道淤积和年清淤量继续增大,枢纽运用70+5年最大年清淤量上游为177.2万m3,下游为263.2万m3,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530m范围内流速流态基本满足通航水流条件;左电厂前有3台机组、右电厂前有4台机组的泥沙淤积高程超过电厂进水口底板110m高程,地下电厂前泥沙淤积高程已超过电站进水口底板113m高程,但因电站前均形成较稳定的进水漏斗,不影响电站正常取水。建议在枢纽运用初期在隔流堤末端修建连通水道,以改善地下电站前的水流流态。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