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烛光照亮大凉山|遇见最美支教老师

  本网讯(牛江溶 彭宗卫)金沙江穿流而过的凉山州,因特殊的历史、自然、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脱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三峡集团在金沙江下游开发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巨型水电站均位于凉山州境内。在多年合作开发水能资源过程中,三峡集团与凉山州建立了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企地关系。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始终秉承“四个一”水电开发理念,积极支持凉山州社会经济发展。凉山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观念尚落后,现代教育起步晚,受教育程度低,可持续发展动力缺乏。据资料显示,2016年底,凉山地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不到20%,初中文化程度不到10%,高中文化程度不到2%。彝区群众受教育程度更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文化和教育贫穷是金沙江地区全面小康路上必须多措并举根除的“顽疾”。为助力金沙江下游库区脱贫攻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峡集团谋划从教育帮扶入手,真正帮助金沙江下游地区群众摆脱贫困。

  

  ▲ 德昌县德州镇沙坝小学支教老师沙海樱护送孩子们放学。摄影:黄正平

  遇见最美支教老师

  “三峡烛光行动”向金沙江下游库区移民和贫困子女较多、师资缺乏的学校,培训和输送一定数量的支教老师,每名支教志愿者每年资助3.5万元,弥补贫困地区师资不足,提高库区教育质量。

  家住西昌市裕隆乡的宋枫叶老师在裕隆中心小学支教已满2年,教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在宋枫叶来支教之前,裕隆中心小学从来没有过科班出身的科学老师,科学这门课都是语文和数学老师兼带完成。热爱科学的宋枫叶,从师范学校毕业那天起,就想找一个能够让她长期为孩子们教授科学知识的讲台。

  

  ▲ 宋枫叶老师的科学课。摄影:马礼兴

  “三峡烛光行动”,第一次让裕隆中心小学安排了专职的科学课老师,第一次让山区孩子们走进实验室动手做科学实验,第一次让裕隆中心小学孩子们接受了一门叫“科学”的课程。2019年,宋枫叶考取凉山州盐源县的公办教师,但她放弃了,依然在裕隆中心小学做支教志愿者。她说:“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就是科学。我爱自己的专业和家乡。”

  除了对教育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真正让支教志愿者感动的除了孩子还是孩子。支教两年的杨联霞老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通过三次家访,让一个叫廖小英的小女孩向老师打开了心扉。

  廖小英一家是从大山上自主搬迁到西昌市裕隆乡来的,父亲去世,妈妈常年有病,母女只懂彝族语言,听不懂汉语。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缺少关爱,很少与人交流,整个学年下来,听不到她说一句话。

  疫情防控期间,杨联霞去给孩子送教材,骑着电瓶车一路打听找到她家。敲门无人应,家里传来电视剧的声音。继续敲门,妈妈才开门,廖小英见到杨老师扭头就跑,姐姐把她拉出来。廖小英的妈妈给杨老师讲家里的情况,邻居帮忙翻译,杨老师才听明白,他们家里条件很差,付不起教材费。杨联霞忙说教材是免费的,疫情防控期间不能让孩子荒废,接下来还要坚持上网课。

  第二次家访,是学校因不能复课准备开通线上教学,杨联霞上门去通知廖小英准备上网课。姐姐主动开门,杨老师问她家里有没有网络。廖小英说自己不会写字,杨老师鼓励她先听网课,让姐姐平时在家里辅导她,疫情解除后,开学了老师还会把课本知识再讲一遍。

  第三次去家访,是廖小英出来开门。读初中的姐姐已经开学了,妈妈端条板凳出来,让杨老师在院子里坐。杨老师跟小英妈妈聊家里的情况,关心地问家里有没有低保,建议给廖小英申请学校生活补助。

  彝族家庭特别尊重老师和医生,老师对孩子的关爱,让家长特别感动。临别时,小英妈妈转身从家里抱出一只大公鸡,非要送给杨老师。杨联霞说:“孩子正在长身体,公鸡留给孩子补身体。每个孩子性格都不一样,只要孩子身心健康,一定会慢慢长大成人!”

  三次家访改变了廖小英的性格。疫情缓解,学校开学后,小英变得开朗起来,过去在班上从来感受不到她的存在,现在开口说话了。全班60多个同学都说她变化很大。

  “不仅要用知识去点亮孩子们的心灵,还要用爱去点亮他们,让孩子们内心充满阳光!”杨联霞说,支教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感动,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自己。

  西昌市裕隆回族乡兴富小学支教的马佳老师,是第二批“三峡烛光行动”选拔的支教志愿者。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马佳老师都非常喜欢,最让她开心的是“自己收获了爱心”。

  她说:“乡村小学与城市环境不一样,支教老师在乡村受欢迎程度更高。乡村孩子非常质朴,老师给他们一点关心关爱,他们都觉得十分美好!”虽然没有机会去考教师公招,但是马佳感觉自己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们快乐,自己也收获快乐。“我认为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样是站在三尺讲台上,同样也是孩子们心中崇拜的人,只要能给他们传授知识,只要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马佳总是鼓励学生去做一个品行良好的人,她认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孩子们学会了做人,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她始终勉励自己,学会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激发每个孩子的兴趣和信心,“老师的责任就是去挖掘他们身上更多的优点”。

  学机电专业的但崇瑞大学毕业后,到川投集团工作,几年后辞职到中国电信某分公司工作。虽有稳定的工作,可是怀揣着“支教梦”的但崇瑞一直不安分,他不断在网上搜寻各种支教信息。2018年,看到“三峡烛光行动”招聘支教志愿的信息后,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面试,随后培训上岗。后来,他被派遣来到雷波县金沙中学,教八年级地理。

  “过去外界都认为大凉山是蛮荒之地,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两年,发现这里虽然教育基础薄弱,但多数家长很支持教育,他们用真情实意对待老师。我原来打算支教一年,但舍不得孩子们,就又留下来支教一年。我正在努力考教师资格证,我想留在大凉山地区。”30 岁的但崇瑞很热情地告诉记者,他在大凉山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感动,迷上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来自宁南县白鹤滩镇的孙正露说:“我们都很普通。在这里,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故事,学生的日常也是我们的故事。”

  2019年11月13日,对于在凉山州会理县槽元乡黄柏小学支教的李奇淇老师,是非常难忘的一天。上午刚上完《妈妈睡了》一课,李老师叫孩子们画一画自己妈妈睡觉的样子。当看到一个叫珍珍的彝族小女孩画的画时,她觉得有些熟悉。小珍珍贴近李老师耳边,小声说:“我画的是您睡觉的样子,我可以叫您妈妈吗?”“当然可以呀!”李老师有些惊喜。“李妈妈!李妈妈!李妈妈……”老师话音刚落,班上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叫起来,簇拥着他们的“李妈妈”。

  “这是对我2个多月支教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力量,我要更加用心地呵护我的孩子们。”李老师把孩子们紧紧拥在怀里。

  

  ▲ 会理县槽元乡黄柏小学支教老师李奇淇和她的“孩子们”。 摄影:黎明

  同在黄柏小学支教的龚梅,也有类似的经历。2019年中秋节前夕,龚梅老师提醒孩子们记得回家吃月饼,孩子们一脸茫然,问她“月饼是什么?”“月饼是什么味道?”老师心里有些酸楚,于是托人从县城买来月饼,和孩子们一起坐在学校操场上,边赏月,边吃月饼,边讲中秋节的故事。

  “龚老师,我的妈妈和您一样漂亮,我今晚一定会梦见她!”龚老师刚讲完嫦娥奔月的故事,一个叫茂盛的彝族小女孩有些哽咽地说。后来,龚老师特地去这个彝族女孩家做了一次家访。原来,小女孩父母都不在人世了,只有奶奶和她相依为命。从此,龚梅老师就义务地担起了茂盛妈妈的角色。

  

  ▲ 黄柏小学二年级学生史红秀在音乐课堂上跟着支教老师学唱歌。摄影:黄正平

  琴声响起,大山的孩子唱出心中的歌。“原来钢琴的声音是这样的呀!”“感觉每一个音符都会跳舞,好神奇呀!”“老师,您唱歌真好听,还能唱一遍吗?”下课铃响了,凉山州西昌市西乡乡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意犹未尽,围着他们的音乐老师叫她再唱一支歌。

  在凉山州西昌市西乡乡中心小学支教的志愿者彭薇,多才多艺,能弹钢琴、能教识谱、唱歌也好听。刚来时,彭薇发现山里孩子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就主动包下了全校一至六年级8个班的音乐教学。看到学生们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她向学校申请,启用了一个荒废已久的教室,与孩子们一起动手打造成一间全新的音乐室。从此,学校有了专门的音乐教室,孩子们有了真正的音乐课。

  

  ▲ 西昌市西乡乡中心小学支教老师彭薇的音乐教室。供图:凉山州教育基金会

  课余时间,孩子们总缠着彭薇教他们唱歌跳舞,喜欢和她在一起说说笑笑、唱唱跳跳。一个彝族学生还给彭薇老师起了一个好听的彝族名字——阿平妮扎莫。在彝语中,“妮扎莫”是善良、爱笑、漂亮女孩的意思。

  2019年秋季开学,凉山州雷波县汶水镇香樟苗圃希望小学迎来5位支教女老师。她们是“三峡烛光计划”的支教志愿者克尔真木、吉斗莫色各、邓佳、王雪梅、孙正露。他们的到来,让学校的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6个年级6个班,原来总共只有6名老师。支教志愿者的到来,让学校老师的数量增加到11位。

  对于师资一直缺乏的汶水镇香樟小学来说,一次性派来 5 名支教老师,让校长程永强非常开心。“感谢三峡集团大力支持,一下子给我们派5位优秀支教老师。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有动力,教学方法很新颖,让山村孩子看到了希望,在无数孩子心底激起了浪花!”

  上课没几天,支教老师们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就在同一天,六个年级每个班上的请假学生都超过10个,六年级学生请假人数超过一半,新课根本没法上。后来她们了解到,长期以来,学生们经常会以“带弟弟妹妹、放羊养猪、亲戚结婚”等等理由,请假逃课,家长和学校也习以为常。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5位老师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在每个班上举办特殊班会,用生动的故事和启发性案例,循循善诱,讲述读书上学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情感上感化和启发孩子们。

  由于严格的控辍保学措施,很多十几岁孩子一上学就得按年龄编入到高年级上课,多数孩子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学习成绩远远跟不上。针对这种情况,几位支教老师反复商量,将这种“高龄”学生调到低年级,一方面让他们跟着低年级上课,另一方面,让老师为他们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几个老师共同辅导,让后进学生循序渐进地跟上来。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逃课的孩子越来越少,上课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山谷间的读书声越来越爽朗。五位支教老师被比喻成“五朵金花”,她们的故事在大凉山峡谷里传开。

  很多支教志愿者在完成一年支教生活时,真诚祝愿三峡烛光行动越来越好,感谢三峡集团让他们“遇见最好的自己”。支教老师蔡静说,祝愿三峡集团再创辉煌,同时为大凉山地区输送更多的支教老师。支教志愿者毛你作已经支教两年。她说,自己用一段不长的时间做了一生无悔的事,希望三峡烛光行动越来越好。

  7月26日,2019至2020年度的126名“三峡烛光行动”支教志愿者完成支教工作,在西昌举行总结会。他们多数都分配在凉山的 9 个县市艰苦、偏远的村级小学教学,一支粉笔,两盏明灯,坚守着她们的灿烂理想,书写着属于他们人生中一段精彩的故事。

  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得益于教育扶贫走出大山的学生,回到家乡、反哺桑梓,走上讲台,帮助更多贫困家庭孩子努力追梦;也有很多受到三峡公益理念感召的高校毕业生,自愿选择、勇担使命,把个人职业追求融入大凉山教育振兴事业中。这些志愿者为脱贫攻坚决胜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志愿者将离开讲台,去开启新的事业;一部分志愿者仍留在讲台上,继续支教。

  2020 年,三峡集团加大帮扶力度,再资助选拔 200 名支教志愿者。7月29日,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公示 2020至2021年度三峡烛光行动支教志愿者名单,经过三轮面试,已录取 121名志愿者,即将签订意向支教服务协议。他们将分赴大凉山和金沙江边,用爱、用知识、用智慧去浇灌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

  

  ▲ 2019至2020学年度烛光行动岗前培训。供图:凉山州教育基金会

  一年一度,一批批志愿者辛勤、无私的奉献和优异表现,让项目各方和社会各界对“三峡烛光行动”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一大批支教志愿者,被大山的孩子亲切称为“烛光妈妈”和“造梦人”。支教老师的到来,既弥补了贫困山区师资数量的不足和解决了结构失衡的问题,更给当地学校带去一股股蓬勃朝气,他们用爱、知识和智慧,为大山里的孩子点亮一盏理想之灯。

  (本文原载于《中国三峡》杂志 2020年第9期)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