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发挥主业优势 用心倾情帮扶

——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扶贫工作纪实

  加快消除贫困,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央企业的主动担当。

  当前,精准脱贫已经到了克难攻坚的关键期,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新能源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令,承担央企责任,强化领导、发挥优势、结合实际,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提升扶贫工作质量,同时结合自身主业发展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扶贫新路径,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截至8月底,先后投入扶贫与援助资金超过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超过100个,直接帮扶超过50000人,扶贫之力遍布27个省区。从东北雪原到彩云之南,从塞外草原到汪洋大海,从西北戈壁到烟雨江南,三峡新能源公司与贫困地区群众心手相牵。一项项扶贫举措瞄准贫根、对症下药,一个个扶贫项目帮民所需,解民所困。

  定点扶贫解决老区危困

  有效推进扶贫开发,首先就需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谈到如何找到好思路、好方法实施精准扶贫?三峡新能源公司的回答是:从实际出发,把准脉搏下补药。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背后是三峡新能源公司在扶贫地用诚心、真情和韧劲踏踏实实做事。

  地处江西省中南部、罗霄山脉东麓的万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三峡新能源公司定点帮扶的国家扶贫工作开发重点县。自2002年双方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三峡新能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决策部署,始终以解决缺学前教育、缺文体活动、缺畅通道路、缺道路照明、缺垃圾处理等“五缺”问题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贫施策,精准发力,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013年8月,三峡新能源公司率队赴万安县邓林村考察扶贫项目时发现,老区有不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老人精力有限,留守儿童普遍缺失学习、缺少亲情、缺少关爱,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也是“亲情贫困人口”。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急需重点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精准扶贫路上不能忽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三峡新能源公司先后投入200万元为五丰镇邓林村、枧头镇茅坪村、韶口乡大塘村援建3座留守儿童中心。如今,一座座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留守儿童中心已投入使用,成为贫困村300多名留守儿童的“保育院”,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及安全隐患,让农村孩子可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更是用这份爱心让留守儿童的心灵不再孤单。

  谈及留守儿童中心,邓林村村支书刘贵荣激动地说:“老表们一定要我转达谢意,感谢三峡新能源公司给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十五年如一日,三峡新能源公司先后投入近500万元,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主要捐赠教学设备和学习图书,帮助学校改造学生宿舍,修建水井、膳棚、篮球场,并建立用于奖励优秀师生的教育基金,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为乡镇卫生院配置便携式心电图机等急缺医疗设备,缓解了当地乡镇卫生院设备缺乏的情况,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新建排水排污沟渠,建设小型垃圾焚烧炉,解决村庄垃圾处理不科学不环保、排水排污不畅等问题;建设村民文化广场和文化长廊,购置体育健身器材,提升村民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健康素质。如今,一幅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三峡新能源公司在万安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脱贫群众为扶贫项目所立的“功德碑”上,镌刻着三峡新能源公司与万安人民的深情厚谊。

  产业扶贫培育“造血”功能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金寨考察时,对产业扶贫提出新要求。

  产业从哪里来?近年来,三峡新能源公司立足业务发展特点,在贫困地区实施新能源项目扶贫新模式,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找准扶贫方式,优选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为贫困地区精准定位,量身定制发展之策,着力培育“造血”功能,扶持贫困群众走上可持续的自我发展之路。

  河北省曲阳县地处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该县山地面积136万亩,其中未开发利用“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山地46万亩,人均耕地少,社会化程度低,依赖传统农业的百姓丰年温饱,增收无门,贫困程度极深。同时这里年平均日照2600个小时,太阳能资源富集,临近华北地区用电负荷中心,电力需求大,输电成本较低,且浅山丘陵坡度较缓,适宜太阳能电池板大面积铺设。

  2013年5月,三峡新能源公司总投资25亿元的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落户齐村镇,盼望脱贫的村民积极配合,齐村镇仅用16天就完成了一期工程1500亩的征地任务。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三峡新能源公司在曲阳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山地光伏电站,而“光伏+扶贫”的曲阳模式备受欢迎。

  齐村镇五会村村民李连香如今已年近花甲,在他的记忆里,家乡的山就这么一直撂荒,别说树了,草都没有几棵。由于村里耕地不够,有些村民只好上山开垦荒地,李连香就曾在山上开过半亩荒地。他告诉记者,往年他都是开春上山撒把种子,由于雨水少又没有水源,浇灌全靠下雨,病虫全靠运气,一年下来种子钱不赔就算赚了。自打这里开建光伏电站,集体的山地荒坡按照每年150元/亩补偿,一次性补偿25年,这笔收入一部分由村委会发给村民,一部分村里留作集体建设基金;而村民开垦过的按照每年880元/亩,也是补偿25年,这笔钱全部归开荒的村民。如今,仅凭他在山上开的荒地,三峡新能源公司一次性补偿了他11000元,再加上村里集体山地分下来的征地补偿,他翻盖了老旧的危房,还给儿子娶了媳妇,对他们来说,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救命钱!

  一人就业可以带动一个家庭脱贫,产业扶贫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离村庄不远的山上,五会村村民李进茹正和工友们擦洗光伏板,他们受雇于县里的一家劳务公司,老李告诉记者,三峡新能源公司要求劳务公司必须优先雇佣当地的村民,很多在外打工的乡亲听到消息都回来参加电站建设。一年四季擦洗光伏板,秋天上山打干草防火,一天干8小时能赚80元;电站建设的时候,他们参与铺光伏板、挖电缆沟,一天就能赚120元。据测算,每10万千瓦光伏电站就涉及40万块光伏组件的安装和运输,能增加就业岗位250个。指着自己搭建的光伏组件和逆变器,李进茹很是自豪:“这是三期工程,俺参与了,这活儿多好!其实人家雇谁都是雇,但优先选择俺们周边各村的劳力,能够在家门口打工,这就是在给俺们‘铁饭碗’,这钱俺们是靠劳动所得,这样的扶贫款俺拿的硬气,花的也硬气!”

  此外,曲阳光伏电站项目4-2期为精准扶贫电站,每年向当地缴纳精准扶贫资金150万元,连续缴纳20年共计3000万元用于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更好地助力地方政府完成扶贫攻坚工作。

  王征训是齐村乡峪店上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给临近的乡亲打针开药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谈到变化,王征训打开了话匣子:“要说变化,那可真大咧!三峡来建光伏电站之前,乡亲们钱紧,在俺家诊所打针拿药总要欠账,乡里乡亲的,欠就欠吧。可到了年底总有两三万的欠款收不回来,要账可真头疼,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路面、房屋和以前都是不可比的,乡亲们有了工作,慢慢的都来还清过去欠下的账,看病也不用再打欠条了。”王征训说道。

  说起集体用地补偿,村民也是受益者,小口头村村民王志锁说,“钱袋子”鼓起来的还有村集体,850多亩的荒山荒坡是集体所有,仅10年的租金村里就有了100多万元收入,村里靠这笔钱铺了水泥路、装了太阳能路灯,方便全村百姓出行,生活质量极大提高。

  据统计,曲阳光伏电站建设至今已惠及齐村、产德、孝墓3个乡镇10余个贫困村,使得10000余农民收入增加,扶贫效果显著。当地老百姓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想到草都不长的石头山还能长出钱来,这太行山变成了太阳山,变成了聚宝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整体脱贫,无疑是三峡新能源公司在河北曲阳全力打造“光伏+扶贫”模式的闪光一笔,“曲阳模式”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赞许,也得到了中央主流媒体多角度、全方面的宣传报道。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三峡新能源公司坚定不移走产业扶贫之路,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的产业扶贫案例,点燃产业扶贫的星星之火。虽然产业不同,模式不同,却统一指向尽可能带动贫困群众通过产业脱贫致富的靶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共赢。

  精准扶贫回应百姓所求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精准扶贫,抓住“精准”是核心,老百姓所急所需就是扶贫工作的发力方向,三峡新能源公司在民族地区扶贫举措聚焦扶到点上,帮到根上。

  青海省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居住人口以藏族为主,针对太阳能资源优良但电网难以覆盖的无电人口地区,采用光伏独立供电是解决无电问题最快捷有效的方式。2012年11月,国家能源局确定由三峡新能源公司承担海西州无电藏区建设任务。为了让这片土地上亮起璀璨的灯火,2013年,三峡新能源公司通过实地大规模拉网式摸排调研,经地方政府部门确认,最终确定电网延伸区域内无电户数和无电人口,一一建立完整的档案,对每户、每人的住址、无电原因都做了详尽记录,并制定了具有自动保护、防水性、实用性、便携性为一体的产品设计方案。其中,根据牧民居住方式流动及用牲畜搬运的特点,将设备的边角设计成防划伤的形式,极大的方便了牧民对设备的转运。本着建民生工程理念,发放到牧民家中的设备均高于国家相关技术要求,所选用的太阳能设备全部通过国家“金太阳工程”认证,可靠安全的设备得到了各级政府及广大农牧民的一致好评。2014年,随着海西州都兰县果米村最后一户无电牧区的藏民家中通电亮灯,至此,三峡新能源公司负责承建的惠及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天峻县、都兰县5个市县7152户,超过20000名各族牧民的独立光伏供电工程全面完成,各族牧民告别了世代无电的生活,无电记忆成为历史。

  果米村藏族牧民祥杰说,“我们常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无电生活,但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光明梦’,那就是像城里人一样,阿妈在冬天有个电热毯取暖,孩子学习能有盏电灯照明,三峡新能源公司来帮我们圆了这个梦,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乡亲们都非常高兴和激动,非常感谢三峡。”

  果米村的藏族牧民三措吉说,过去一家人煮奶茶、做饭需要燃烧牦牛粪加热。遇到下雨天,潮湿的牛粪光冒烟不燃烧,整个毡房呛的要命,连一口温水也烧不开。三峡新能源公司给我们安装的户用系统,改变了我们“天亮看太阳,天黑看月亮”的窘境,真正为我们牧民打开了一扇开拓视野的大门。看着房前摆放的印有“中国三峡”标志的太阳能电池板,三措吉嘴角露出笑意。这舒心一笑,既是三措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对辛苦劳作的全体建设者最大的慰藉。

  解决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医疗等民生保障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是三峡新能源公司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本着优先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需求的原则,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避免“撒胡椒米面”式的扶贫方式,精准回应民生所求,补齐民生短板,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注重扶贫举措的集中效应。

  智力扶贫谋划长远发展

  扶贫先兴教,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大力开展智力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才能从根本上“拔穷根”。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优先任务,是减贫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举。三峡新能源公司“远近结合”的智力扶贫计划既立足解决当下难题,同时针对更为长远的发展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宁夏回族自治区属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40余万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为了让让弱势群体掌握“一技之长”,端起“金饭碗”,2011年,三峡集团与吴忠市人民政府签订了《“黄河善谷”系列慈善活动捐款协议》,出资2294万元成立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基地建设有12600平方米残疾人培训大楼一栋,四个2080平方米实训车间,并配置残疾人培训专用设备及通用设备,于2012年9月投入使用。基地开创了宁夏系统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的先河,不仅最大限度的挖掘了本地的职教资源优势,也使宁夏40余万残疾人直接受益。通过专门培训,不仅提高了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帮助残疾人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增加残疾人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使更多的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截至目前,基地已完成残疾人专科教育超过600人,中等学历教育超过1500人,短期培训超过13000人。

  近年来,三峡新能源公司进一步发挥智力扶贫的优势资源,充分运用各种干部交流和挂职锻炼机遇,连续多年坚持选派优秀干部赴艰苦贫困地区交流挂职,先后派出6名优秀年轻干部赴定点扶贫的江西万安县和对口援疆的新疆皮山县等扶贫攻坚第一线挂职工作。

  这些挂职干部带着感情、带着任务,深入贫困地区了解村情民意,联系企地,组织项目,共商脱贫致富良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企业及地方政府之间发挥了沟通的“连心桥”和智力输入的“直通车”作用,既培养锻炼了干部,又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效果,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挂职干部要发挥专业视角与丰富经验优势,找准公司与贫困地区、优势与需求的结合点,将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共享发展成果。”三峡新能源公司派任新疆皮山县的援疆干部汝会通说。

  三峡新能源公司董事长樊建军说:“三峡新能源公司项目建到哪里,扶贫就走到哪里。扶贫要让老百姓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三峡新能源公司脚步铿锵,奋力前行,撸起袖子正在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奏响新能源精准扶贫的最强音。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