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三年帮扶云南 一份漂亮清单

  本网讯(黄先懿)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峡集团积极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支持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计划在4年时间内投入20亿元,帮扶云南省怒族、普米族、景颇族三个少数民族10万群众脱贫。

  三峡集团开展帮扶云南工作三年来,已拨付资金15亿元,帮扶范围涉及4个州(市)、11个县(市区)、180个贫困村。截至2017年年底,三峡集团帮扶云南已有39个贫困村出列,减少4.3万贫困人口。

  2017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云南省政府《关于三峡集团帮扶云南省怒族、普米族、景颇族精准脱贫情况的报告》上批示:

  “这份清单挺漂亮,经验值得总结,任重道远,各方仍需努力。请国家扶贫办注意宣传推广。”

  这份精准扶贫清单缘何获得如此高的赞誉?近日,三峡小微记者走进云南怒江州进行了调查采访。

主攻安居,迈出脱贫第一步

  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也是三峡集团在云南帮扶的主要地区之一。地理条件较恶劣是怒江州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四山加三江”(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四个山脉,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三条大江)以及全州九成多土地坡度超过25度的地理环境,导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打赢怒江州脱贫攻坚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贫困人口安居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2016年以来,三峡集团帮扶云南主攻安居房建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过去了,一个个民族特色村寨错落有致地嵌在山间,在怒江两岸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果科村阿加王底村民小组就是三峡集团帮扶建设的91个三峡新村之一。

阿加王底村民小组的特色民居

摄影:张青

  70岁的拖干波曾任阿加王底村民小组组长40余年,见证了全村变迁。1955年,拖干波一家搬到阿加王底时,没有房子住,只好住在石缝里。后来,全家人割了半年茅草,盖了一间草房,算是有了“房子”。再后来,通过一家人努力,把茅草屋顶改成木板,住进了“千脚房”。茅草房、千脚房漏风漏雨,更谈不上安全。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帮扶下,拖干波和乡亲们都盖起了石棉瓦房,一家人挤在低矮的房屋里,依旧十分局促。2017年,在三峡集团帮扶下,阿加王底村易地搬迁,家家户户都住进了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子里修建了供男女老少跳舞聚会的广场,这幸福美景让拖干波老人“至今都不敢相信”。“要是没有政府和三峡集团的帮助,我这辈子都住不上这样的好房子!”拖干波动情地说。

阿加王底村打造的傈僳族特色民居

摄影:张青

  在福贡县政府统筹安排下,三峡集团支持阿加王底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4万元,非建档立卡户每户2.2万元,帮助建设易地搬迁住房。楼房建成后,根据村民意见,全村统一打造有傈僳族民族特色的外观风貌——傈僳族崇拜的贝壳腰带纹饰醒目地装饰在墙体上。

  坐在阿加王底新村宽敞的小广场上,拖干波感叹道:“阿加王底整个村貌都变了,真希望能多活几年,多享受几天这样的好日子!”

  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阿加王底村监督主任和建龙说,搬到新村以后,村民在卫生方面变化最大。以前住“千脚房”、石棉瓦房的时候,屋里墙壁、房顶都被烟火熏得黑乎乎的,“千脚房”底层养猪,上层住人,气味难闻又生蚊蝇,全村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算个人想讲卫生,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和建龙说,“现在搬到这么好的楼房里,大家都自觉讲卫生,小孩子都知道垃圾怎样分类。”

  新村宽敞的小广场给村民们提供了锻炼和娱乐的场所,一群小孩正在小广场上奔跑玩耍。每天傍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这里跳民族舞。“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洗衣做饭有洗衣机、电饭煲,没有以前那么辛苦,我都长胖了,跳跳舞减肥!”说起现在的生活,50岁的阿南娌掩着嘴笑得身子直往后仰。

  居住环境和乡村道路的改善,还为贫困地区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位于怒江畔的山腰上,是俯瞰怒江、远眺高山峡谷的天然观景台,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1997年开始,有村民陆续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老姆登成为怒江旅游的一个有名景点。

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一角

摄影:张青

  怒族语中,“老姆登”的意思是“想来的地方”。2017年,在三峡集团帮扶下,每户补助4万元,帮助老姆登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安居工程不仅改善了贫困家庭的住房条件,也为老姆登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老姆登村委会主任普云山介绍,除专门经营民宿的家庭外,计划每个家庭都留出一两间客房用来办民宿,为贫困家庭增加收入。

志智双扶,助力群众稳定脱贫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黄云波表示,三峡集团帮扶云南最大的特点是“真帮实帮、社会责任感强”,不仅提供帮扶资金,还在思路上给予支持,把资金用在真正有利于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的项目上,在扶智扶志和产业帮扶上结合得比较好。

  截至2018年8月底,三峡集团累计帮助培训云南民族乡村干部群众1051人,培训建档立卡户贫困劳动力9426人,吸纳近百名贫困家庭劳力到三峡集团所属企业就业。

  “三峡集团各级领导20多次深入怒江,与怒江州政府一起研究帮扶项目和帮扶计划,不仅帮资金帮人才,还帮思路帮规划。”怒江州副州长王仕平说。

  为增强内生动力,怒江州政府成立了113个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政策宣讲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贫困群众素质。三峡集团另外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让贫困群众接受现代生活、生产技能和文明素质等方面的新知识。

  王仕平说,通过多方面的宣传教育,怒江群众以前“不愿出去、不想出去、不敢出去”的观念正逐步改变,现在怒江州劳务输出到外省的比例居全省第一。

重视教育,在孩子心中种下梦想

  三峡集团帮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扶智扶志工作重点落实在教育帮扶上。

微电影《阿桑的夏天》截图

  2016年下半年,一部名为《阿桑的夏天》的公益微电影引起了广泛关注。影片以三峡集团为怒江捐资助学为主题,讲述了傈僳族少女阿桑的故事。阿桑家境贫困但勤奋好学,终于考上大学却因遭遇亲人伤病的变故面临失学的命运。几近绝望之时,三峡集团的助学金为阿桑一家带来了希望,阿桑一度濒临破碎的求学梦得以延续。

  在怒江地区,还有许许多多的“阿桑”——片中的绝大多数情节和场景是不少贫困学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现实,三峡集团资助357名怒族、普米族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影片中,少女阿桑的扮演者汉庆梅就是受助者之一。

  2017年3月,汉庆梅给三峡集团写了一封感谢信。她在信中说,如果没有三峡集团的助学金,一个花季少女可能会困守在大山中,错失放眼多彩世界的机会。

拉吉乡竹洛村的彝族小朋友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三峡集团在帮助大学生圆学业梦的同时,还尝试着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2018年夏天,三峡集团组织怒江地区12名普米族、怒族学生参加“三峡娃娃行”水电夏令营活动,到宜昌参观三峡工程,开阔眼界。

“三峡娃娃行”活动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在三峡大坝前,贡山县独龙族女孩丰玉梅用妈妈的手机拍下了“电视机里才有的场面”,她想把视频带回怒江,跟亲人和同学一起看。

  参加“三峡娃娃行”夏令营让丰玉梅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走上汇演的舞台……这次经历让梦想的种子悄悄地在她心里发了芽。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减少疾病,让家乡的人们生活更加快乐……”丰玉梅在心愿卡上这样写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王青说:“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判断,不能靠抽象概念的简单输入,而需要借助具象的内容去感知。三峡工程作为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让孩子们能近距离观察‘国之重器’,感知国家发展,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激发他们的成长梦想。”

  三年来,三峡集团助力云南脱贫攻坚,与各级政府合力攻坚,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聚焦“六个精准”,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努力交上一份漂亮清单。

  正如黄云波所说:“三峡集团帮扶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工作模式,既有三峡集团的独创性,也是落实发动社会力量决战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事例,体现了脱贫攻坚全党动员、全民行动的最大特点——全社会只有参加者没有旁观者,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