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凉山彝区扶贫攻坚进行时︱“没想到我有生之年还能住进砖房子”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乌蒙山区,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古以来便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因特殊的历史、自然、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目前尚有11个深度贫困县、1118个贫困村、49万贫困人口,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是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是脱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之所在。

  三峡集团与凉山州人民,因水电而结缘。十多年前,带着“开发长江”的历史使命,三峡集团在金沙江上规划建设4座巨型水电枢纽工程。而正是这条蕴涵着巨大水电资源的金沙江,以滔滔不绝的源泉之水,滋润着凉山州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

  凉山州扶贫和移民局副局长彭兆武说:“三峡集团在金沙江下游开发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4座巨型水电站均位于我州境内,自2004年以来就与我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立了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良好企地关系。”

摄影:张青

  2016年8月,在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的关键阶段,三峡集团与四川省政府签署了《支持四川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合作协议》,积极履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承担起帮扶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工作。

  根据协议,三峡集团计划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投入帮扶资金16亿元,助力四川省凉山州、宜宾市、攀枝花市3市(州)18个县(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协议约定,帮扶资金将重点用于安全住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四大方面,因村因户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3年来,三峡集团与当地政府一道,“用心用力用感情,真心真意真扶贫”,昔日彝家山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做梦都没想到,

有生之年还能住进砖房子里”

光明镇马厂村

  喜德县光明镇马厂村村民阿来约呷今年44岁,2017年全家搬进崭新的安居房。回忆起以前的居住环境,他皱起了眉头:“老房子已经住了9年了,漏雨漏得凶啊,地震了也怕得很,要整晚上守在外面。现在搬进新房子,就没那么怕了。”

  “新房子面积大,环境好,更安全。”同村的妇女阿索伍合接着说,“如果不是政府和三峡集团帮助我们,我们盖不起这样的新房子。”

喜德县鲁基乡大埂村安居新房

  在喜德县鲁基乡大埂村,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小姑娘罗阿几告诉记者,她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她在家中照顾爷爷。“以前爸爸妈妈很少回来,自从村里建新房子,他们在家的时候多了,忙前忙后装修,感觉生活有了新的希望。”说到这儿,她忽然抬起头,看着天花板说,“我也能经常见到他们了。”

  越西县大屯乡大营盘村村民洛巴五果木已年近古稀,刚从20多平方米的旧房搬到70多平方米的新家。他感慨地笑着说:“我做梦都没想到啊,有生之年还能住进砖房子里。”

  正如大营盘村村支书王友福所说,“住上安居房了,对老百姓来讲可是件大事!要感谢政府和三峡集团,如果有机会,要杀头牛给你们吃”。

  安居才可安心,安心才能安稳。自2016年以来,三峡集团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中的住房保障这一中心开展“安居扶贫行动”。谈及三峡帮扶资金的使用,彭兆武说:“在前期工作中,集中有限资金首先解决影响贫困群众脱贫的住房问题,同时集中解决道路交通、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

  据了解,目前凉山州已建成三峡新村54个,完成住房建设5141户,住房功能改造6777户,危房改造3862户,基础设施项目109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75个,彻底改变了以往凉山州特别是高寒山区彝族群众“人畜共居”的生活状态,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高。

“现在80%以上的村民

用上了电器”

  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2015年,国家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成为凉山彝区人民再次跨越融入现代文明的重要契机。

  据彭兆武介绍,为了全力支持凉山州脱贫攻坚工作,三峡集团专门成立了帮扶协调领导小组;四川省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明确了精准扶贫、合力推进、资金管理、宣传工作等多项推进机制。

  三峡集团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与省、州扶贫部门、扶贫干部的沟通协调,会同地方编制帮扶总体方案,确定了重点实施“安居工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四大工程的工作思路,每年均参与年度实施计划编制工作并逐项落实。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推进,凉山州老百姓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环境下,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断与外界融合,人民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文明生活进入村村寨寨。

大花村村民厨房一角

  记者从越西县大花乡大花村了解到,这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家用电器,村民们以前习惯砍柴生火,如今开始习惯用液化气、电饭锅。村民曲木作古说:“以前住土房子时,做饭要烧柴,家里到处熏得黢黑,土豆从地里挖出来带着泥就一起煮着吃了。现在,80%以上的村民用上了电器。”

  光明镇鲁基乡马厂村村主任建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叫“村两委与村民交流群”,现在群里已经有200多人了。除了村两委干部,都是马厂村的老百姓。

  “这个群作用可大了。”马厂村村主任告诉记者,“过去召集村民开会,要挨家挨户打电话,现在只要在群里喊一声就可以了。”除了开会,体检、办一卡通、办社保卡、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事情,都可以在群里通知。村民有什么疑问,也直接在群里反馈。村主任笑道:“原来几天都处理不完的事情,现在几分钟就解决了。”

志智双扶,

点燃彝区人民希望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智双扶”就是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志气。有了志气,才有致富的动力。

越西县大花村小学生在认真写作业

  三峡集团在资金帮扶的同时聚焦“扶智”和“扶志”工作,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原定的支持外,另行出资400余万元,组织开展“三峡娃娃行”之暑期夏令营、贫困大学生助学行动、基层党务干部扶贫培训、凉山州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党建扶贫、教育扶贫和劳动力转移扶贫专项活动。

  2015年,三峡集团创建品牌公益活动“童心圆—库区娃娃三峡行”,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让山里的彝族娃娃走近三峡,走近白鹤滩、乌东德水电工程,去北京看长城、天安门、科技馆,感受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面貌,为他们种下“走出大山、走出贫困”的梦想种子。

  长期以来,三峡集团结合企业实际积极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企地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帮扶工作取得真正实效。

  雷波县马湖乡丁丁马村的小男孩商尔佩今年10岁了,在县城读小学三年级。他3岁时爸爸去世,紧接着妈妈又离家出走。他自幼跟在叔叔婶婶身边。叔叔婶婶非常关心尔佩,但囿于自家5个孩子的现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尔佩一家人的生活状况,引起三峡集团的高度关注。三峡移民工作局第四党支部与马湖乡党委结对子,搭建了党建“企地共建”平台,与尔佩进行了结对帮扶。支部全体党员不仅自掏腰包募集帮扶资金,陪他画画、打篮球、补习功课,还为他量身定制了长期帮扶计划。现在,第四党支部已成为尔佩心中的第二个家,一个给他温暖、为他的梦想插上翅膀的家。

  春去秋来,四季流转,三峡集团助力四川凉山彝区打响脱贫攻坚战已近三载。彝家山寨的巨大变化,三峡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为抓好帮扶实施工作,三峡集团还选派9名扶贫挂职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常驻凉山州开展工作。工作队数十次深入实地调研,确保了各项扶贫措施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

  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先后获得四川省“十大扶贫爱心组织”、“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脱贫攻坚贡献奖”等荣誉,树立了“责任央企”的良好形象。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