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唱响珍稀鱼类保护“三重奏”——三峡集团这样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本网讯(朱静霞)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三峡集团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以不忘初心、慎终如始的精神与社会各界一道将长江珍稀鱼类研究保护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峡样板”。

  

  资料图片  摄影:刘华

  在“水电之都”宜昌,四月是属于中华鲟放归长江的时节。每年四月第二个周六,三峡集团会如期举办中华鲟放流活动,送这群古老精灵回归长江大海。在千里之外的金沙江,圆口铜鱼、齐口裂腹鱼等珍稀特有鱼类也同样拥有着类似幸运。

  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三峡集团的新使命新任务。多年来,三峡集团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以不忘初心、慎终如始的精神与社会各界一道,将长江珍稀鱼类研究保护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峡样板”。

  鲟”梦长江35年

  

  资料图片  摄影:秦明硕

  中华鲟,1.4亿年前便已存在,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见证了地球生物进化史和中华文明发展史,最终选择在长江和中国海域里繁衍生息,是长江旗舰物种和生态风向标,在研究地质、海貌、生物进化等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科研、生态、社会、经济等价值。

  中华鲟属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每年10月至11月,它们洄游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自然孵化出幼苗顺江而下到大海中生长发育。大约9至12年达到性成熟后,中华鲟游回长江上游继续繁殖后代。正是因为有这种执着的“千里寻根”的习性,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然而,受水体污染、渔民非法捕捞、自然繁殖受精卵存活率低等人类生产生活及自然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华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幸运的是,当年因葛洲坝大江截流而设立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几十年来持续科技攻关、研究保护中华鲟,让中华鲟在危机中迎来了“生机”。权威数据显示,自1984 年以来,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中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61次,总数超过502万尾,有效补充了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

  在潜心钻研中,中华鲟保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2009年秋,中华鲟研究史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终于破膜而出。“这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捕捞的野生中华鲟开展人工增殖被动状况,确保了中华鲟即使在自然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也不至于物种灭绝!”

  人工增殖放流并不是中华鲟保护工作的“终点站”,对中华鲟的保护需追踪其全生命周期。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已建立从宜昌至长江口、覆盖长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鱼类放流效果实时监测与评价系统,包括寿命可达10年的声呐追踪技术。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近几年放流中华鲟进入河口水域的比例为53.7%,有效补充了中华鲟自然资源。

  35年来,三峡集团的中华鲟通过系列技术攻关,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人工种群遗传谱系构建、早期性别鉴定、单雌核发育、种质资源保存等中华鲟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苗种培育、梯队建设、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洄游监测、自然繁殖监测、栖息地保护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其中折射出的不仅是对中华鲟这一长江旗舰物种的情有独钟,更显示了守护长江水环境、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决心。

  鱼儿回到了金沙江

  三峡人保护生态的作为,随着清洁能源开发的脚步,从护“鲟”扩展到护“鱼”,从葛洲坝延伸到了金沙江。

  在开发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的过程中,三峡集团始终将保护珍稀特有鱼类放在与工程建设运行同等重要的位置,规划建设了两个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并将其作为科研场所,攻克了圆口铜鱼、齐口裂腹鱼等的驯养繁殖难关。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金沙江放流珍稀特有鱼类170余万尾。

  

  抓住问题,就能抓住事物发展的“牛鼻子”。三峡集团以鱼苗繁育生产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为导向,制定野生鱼驯养、鱼类繁殖、苗种培育等攻关方案,不断提升着鱼类繁育生产能力。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以下简称溪向放流站)增殖、放流圆口铜鱼的成功案例,就是最好注释。

  圆口铜鱼,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指标性物种,要实现规划放流目标,必须突破增殖这一技术瓶颈。通过多年驯养实验,溪向放流站成功探索出圆口铜鱼人工驯化养殖模式,大幅提高了野生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成活率,成活时间可达2至5周年。

  然而,养活“祖辈”,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人工驯养条件下,适应流水生境的野生圆口铜鱼,普遍存在性腺发育困难的问题,也即难以“怀孕”。对此,溪向放流站连续多年对人工驯养的成熟亲鱼实施人工繁殖试验,不断攻克怀卵量、受精率、孵化率等技术难题,成功催产出苗种。

  苗种就跟新生儿一般,生出来后,还必须加以精心呵护,开展苗种培育,这是实现规模化增殖放流的基本前提。2014年,溪向放流站利用人工繁殖获得的圆口铜鱼仔鱼,开展大规格苗种培育试验,在国内率先突破圆口铜鱼批量化生产技术难题,实现了85%以上的鱼苗成活率,获得符合增殖放流规划要求的大规格苗种,并实施国内首次小规模试验性放流。

  这套成熟的驯养、繁殖、鱼苗培养体系,不仅成功构建了年龄结构合理、遗传结构多样、规模相对较大的圆口铜鱼人工种群梯队,也为齐口裂腹鱼、长鳍吻鮈等珍稀鱼类的物种延续奠定了技术基础。

  “人工产床”江里建

  鱼水交融,方称江湖。要真正意义上实现鱼类增殖保护,除了在鱼身上寻找“科研大门”外,水,也是重要突破口。

  随着长江干流大中型水库的建成运行,其原有河道径流和水温等生态因素的时空分配过程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了一些鱼类原有的产卵繁殖环境。长江,一端连着三峡集团投资建成的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水电站,一端连着珍稀鱼类的现在和未来,它不仅是三峡集团的“生命线”,也是鱼宝宝诞生所必需的“生命产床”。江水中属于它们的那部分“原始基因”需要被修复。

  为创造适宜长江鱼类繁殖所需的水环境,三峡集团已连续多年开展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生态调度工作。据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介绍,每年实施生态调度,也就是通过调整水库调度方式,使下泄流量、水温与上下游河段水生态和环境的需求在时空上实现“匹配”,从而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对鱼类繁殖的不利影响。

  

  2011年,三峡水库在长江干流已建成的电站中最早实施生态调度试验,在确保洪水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营造人工洪峰,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长江四大家鱼的繁殖创造有利条件。

  权威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8年,三峡水库共实施12次生态调度试验。期间,长江四大家鱼自然繁殖对生态调度形成的人工洪峰有明显响应,宜都江段四大家鱼年均繁殖量达到8.2亿粒,大约是首次实施生态调度繁殖规模的14倍,繁殖总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并接近三峡水库蓄水前水平。这表明,生态调度创造了适合鱼类繁殖的水文条件,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

  如今,三峡集团的生态调度工作正朝着精准化方向发展。记者获悉,2016年,三峡集团在国内率先将环境DNA技术应用到三峡水库的生态调度监测之中,为不断优化生态调度方案提供依据。

  被称为“生物黑科技”的环境DNA技术,是近年在水生态研究中逐步兴起的一项新技术。研究人员通过检测水生动物遗留在水里的脱落外皮、体液或排泄物中的DNA,就能识别出水体中存在的物种及其分布状况。“目前,这项技术能将宜昌江段最大的四大家鱼产卵场范围由10公里精确至4公里江段,且进一步明确了其集中产卵时间,为优化生态调度提供了依据。”中华鲟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说。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构建鱼类保护生态廊道的工作中,三峡集团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将这张绿色水电名片撒向长江,流往浩瀚东海,与长江大保护事业、清洁能源开发事业、国际河流生态保护事业融为生命共同体,为美丽中国再添绿色生态底色。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