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的国家级月刊《中国报道》杂志旗下的《中国东盟报道》2020年第8期 ,聚焦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讲述了这群“务农人”的故事。
杂志截图
三峡工程右岸上游有道石坝,坝前是碧波荡漾的三峡水库,而坝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这里是三峡珍稀植物保护机构——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的所在地。
每年春天,都会有特殊的“春耕”在这里进行。经过十余年的耕耘,已有1006种长江珍稀植物移栽到这片湿润的土壤中。而这些“务农人”,正是植物所的科研人员。
黄桂云指导科研人员观察苗种成长情况。
在三峡工程兴建之初就有相关专家论证,三峡工程蓄水后,可能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560种,其中三峡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将会遭遇“灭顶之灾”。2007年,三峡集团成立了三峡苗圃研究中心,为挽救这些珍稀植物提供更专业的保障。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提出了‘长江大保护’的要求,我们将植物保护范围从三峡坝库区扩大到了整个长江流域,在苗圃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植物所。” 植物所副所长黄桂云女士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我们掌握了大量长江珍稀植物的迁地保护、引种移栽、组培与分子遗传研究等核心技术。”
风餐露宿的野外调查
“疏花水柏枝最初是1984年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发现的。我和几个同事一起,去当时发现的地点寻找这种植物,确实找到了。”黄桂云说。
从2000年开始,黄桂云科研团队对疏花水柏枝的生态习性、生长特点进行观测、跟踪、记录,对它生长环境的土壤进行化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珙桐——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花似白鸽
野外调查很“苦”。“当初通讯不发达,我们的团队里都是小姑娘、小伙子,经常是拿着一个信号不太好的对讲机,背上三四十公斤重的帐篷和生活用品,一进山就是半年。在荆棘丛生的深山峡谷中穿梭,吃馒头,喝山水,睡帐篷,还经常遭遇毒蛇出没、蚊虫叮咬、蚂蟥吸血。”黄桂云对记者说,如果不是热爱,大概没有谁能坚持下来。
在一次野外调查中,黄桂云在海拔2000多米的峭壁上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植物——珙桐。“如果山体滑坡毁坏了植物,就太可惜了。”地势陡峭,科研人员爬到峭壁顶上扎起了帐篷,在身上绑上绳子,从高处放下去,每天观察记录它的各项生长数据,整整花了2年的时间。为了防止滑坡毁坏植物,他们就在峭壁上打桩,用粗绳索固定。
悬崖上,荒沟里,像疏花水柏枝、珙桐这样的珍稀植物散布在长江流域各处。有一次,因为山路被植物覆盖了,黄桂云一脚踩到了一块松动的石头上,摔了下去,幸好被树枝卡住了。“当地老姓花了十多个小时才把我抬下山,送到医院”。这次意外让黄桂云摔断了右脚踝。
让植物“安新家”
疏花水柏枝种子苗上盆移栽
“对疏花水柏枝的野外调查历经3年多,我们一定要对它的生长习性了如指掌,才能有底气移走它,保证移活。”
心里有底了,他们就在植物所里找了一块和疏花水柏枝生长环境相似的地方,将原生地里生长的植被原封不动地带到了植物所,并采集来原土进行种植。“我们不敢把它一次性移完,害怕全部死掉,就分批移栽。前后花了10年,才把最初发现的800多株全部移栽完毕。”
疏花水柏枝在植物所安了家,为了更好地保护它,研究人员采用扦插、“克隆”等技术进行繁育研究。“到今天,我们已经繁育了2.2万多株。”
对珙桐的迁地保护,黄桂云也很是费了一些周折。她专程去北京找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专家告诉她,珍稀植物之所以稀少,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对生长环境特别挑剔。科研人员为它专门定制了分级移植的方案——从海拔2000多米到1000米,再到500米,最终抵达植物所,每一站留给植物两年适应期,四季跟踪不间断。“从坝区到植物所,一走就是8年。”黄桂云说。
引种的第二年,珙桐就开出了满树像白鸽一样美丽的花朵,通过几年的驯化,基本上适应了低海拔的生长环境。
为植物繁育保驾护航
荷叶铁线蕨—孢子群
在研究所的培养室内,一个个培养皿被整整齐齐摆放在一排排架子上,荷叶铁线蕨等珍稀植物正在生长。
荷叶铁线蕨形似荷叶,茎似铁丝,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黄桂云他们经过多年调查才在秭归江滩下面找到,当时发现的量很少,总共不到200株,“和疏花水柏枝一样,我们进行了仔细的调查,请专家进行论证,最后我们把它移植到了植物所。”
“荷叶铁线蕨的冬季是休眠期,夏季长得很旺盛。我们为了尽快找到它生长的习性,把它放在温室里,保持恒温恒湿,不让它休眠,要它24小时保持生长旺盛的状态。通过这么多年的驯化,它一年能产生3到4次孢子,不停地结种子。”
面对来之不易的孢子体,他们丝毫不敢懈怠,坚持每两个小时观察一次,困了,就在实验室里打个盹,继续观察记录。
去年专家再来考察相关情况,看到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不仅长得非常的好,而且繁殖了那么多。专家还打趣说,“我说要灭绝掉的,没想到你们保护得这么好。”
“这些植物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小孩一样。虽然他们不会说话,但在培育过程中,你要读懂它,还要给它需要的东西,然后你见到它的成长,开花,还可以为人类做贡献,很有成就感。”黄桂云心满意足地说。
实现植物生命体系的重建
每年夏季,由于大坝要防洪,三峡库区水位会消落到145米;9月之后,大坝要蓄水到175米。伴随水位的变化,沿江两岸形成了垂直高差30米的消落带区域。“当夏季水位消落,裸露在外的黄褐色山体,缺少植被保护,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植物,又要抗干旱,又要耐水淹。”黄桂云告诉记者。
迁地保护的疏花水柏枝母本
由于疏花水柏枝在自然迁徙的过程中,为适应长江水季节性涨落的规律,形成了独特的生长习性——夏季涨水期被水淹没进入休眠期,当冬季江水退去后开始生长,具有很强的抵抗洪水冲击和忍耐水淹的能力,是一种优良的河岸固沙绿化树种。“于是,我们就想到了疏花水柏枝。”
然而,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消落周期正好与它的生长习性相反,她就带领团队着手做试验。“我们把它种在陆地上,尽量驯化它,打破它的休眠。”现在,疏花水柏枝夏季也不会全部休眠,成活率达到90%以上,“这证明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对的。”
这个发现填补了世界上对消落带生态环境研究的空白,这不仅是三峡大坝存在的问题,也是世界上很多水电站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目前,已有3000多株疏花水柏枝回归到长江两岸它原来生长的地方,所有植株都长势旺盛,实现了自身生命体系的重建。未来,疏花水柏枝将大面积推广到长江两岸地区,在护坡护岸、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培育出来的植物,继续开展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作。物种的保护和延续,对人类生存意义重大,我只想尽我最大努力,为长江两岸留住绿色和希望。”黄桂云说。
本文作者:王翔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