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胜利的“175” 安全的“175”

  2010年10月26日上午9时,三峡库区水位成功蓄水至175米,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高峡出平湖”——这句毛主席半世纪前的愿望从此刻起也真正成为现实。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她凝聚了亿万华夏儿女的百年梦想,更集聚了我们长江委几代人的聪明智慧与半个多世纪辛勤汗水。

  我是幸运的,2000年参加工作就成为一名光荣的“三峡建设者”。十年的工作,见证了三峡的蓄水、通航、发电,直至今天的蓄水“175”。三峡工程每取得一个胜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所在的单位设计院空间公司主要负责三峡工程的安全监测,担负着三峡工程安全预警的重大责任。

  不辞劳苦,牢记责任与使命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三峡工程156米蓄水前测网。当时三峡的监测全网刚建立,按要求全网首次值要测两次以提高精度。全网的观测标志在8月初才建成,而9月20日就要蓄水,在蓄水前就要测两次全网和一次简网,留给我们的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杨爱明经理批示,要克服一切困难,无论如何要在蓄水前把“大网”测完。为此测绘院集全院之力投入到任务中。当时测角任务最为繁重,为了完成任务,我们人休息,仪器不休息,白天、夜里连续奋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蓄水前天的夜里完成了所有的外业工作,当时测完最后一个点都已经是凌晨四点钟了。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每到蓄水这种关键时刻,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今年8月份,在蓄水前我们已经对三峡工程平面、垂直位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监测;蓄水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再对大坝及整个坝区的平面、垂直进行一次全面的监测,比较蓄水前后的数据变化来分析蓄水对大坝及坝区的影响。175米水位就维持到12月下旬,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要把水位在175米的综合数据测出来。空间公司及测绘院领导对此都非常重视,多次召开测前动员大会,要求我们在水位没到“175”之前,就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做足、做充分。

  时不我待,在水位到175米之后,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测量工作。每天五点钟起床,匆忙吃过早餐就打着手电筒上山了。当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就都已经在工作点上把测前准备工作做好了,天一亮就可以正式开始观测了。中餐为了节约时间,就自个儿带着水、方便面在工作点上解决,一直到天黑了下来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一天的外业测量工作。晚上回到驻地,饱饱地吃上一餐后还得把一天的测量数据及时整理出来。每天都要忙到深夜,这就是我们一天工作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个闲散的人,映入眼帘的只有忙碌。从办公室到外业现场,每个人都在马不停蹄,虽然辛苦,但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拼命向前。因为在大家的心中,有一种信念,有一种精神,有一种责任。

  攀登技术与质量高峰

  野外测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经年累月,其枯燥程度不难想象。工程上的每一个数字的观测均与国家建设分不开,“差之毫厘,缪之千里”,测量的精确度却来自对这不断重复的每一个细节的一丝不苟,这需要一种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的“带头大哥”黄建国队长,今年都五十五岁了,且患有糖尿病。从三峡工程坝址查勘、大江截流,到现在的175米蓄水,他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历史时刻。作为现场负责人在协调工作和内业处理每天有一大堆的事情,按说像他这样只要坐镇办公室,运筹帷幄就行了,可是为了早日完成任务,他身先士卒,像年轻人一样和我们一起起早摸黑地在外面跑,晚上收工回来还要处理相关事务。他每天起得比大家早,睡得比任何人都晚,他成功地将高精度测距仪ME5000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三峡工程的安全监测中,该项目2002年获得建设部“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勘察项目”金质奖。

  还有被我们亲切称为“吕班长”的吕小华师傅,一向对待工作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在高精度水准测量和高精度跨河测量方面有极高的造诣。他将高精度宽水域跨河测量运用于长江三峡大坝垂直变形网、三峡库区地壳形变监测等项目,其中“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地壳形变监测网络”项目获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他解决了超长视距跨海水准测量潮汐对观测精度的影响难题;解决了在平原施工场地视线过低、图形不对称、施工干扰等因素对跨河测量精度带来的不利影响难题;解决了在严寒条件下,造埋观测标志凝固慢、防寒保暖差等技术难题,并将此办法广泛应用于北方或寒冷地区。为此,他获得了“全国水利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光荣称号,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庆幸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优秀、团结的集体,更坚信伴随着三峡工程175米蓄水的成功,只要我们付出百倍的努力,认真负责,一定能如期完成任务,向上级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