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瞭望:金沙江崛起清洁能源巨人——乌东德水电站开建

  金沙江下游,高山峡谷、绝壁千仞之间,缆索连接起两岸的巨峰,塔式起重机正在上面滑行作业,促狭的河谷中,机器轰鸣,车辆穿行……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现场走访了我国金沙江水电布局的骨干工程——乌东德水电站。
  乌东德位于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水电站的第一级,是中国继三峡、溪洛渡之后已建和在建的第四座、世界第七座千万千瓦级水电站。12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核准了这一超级水电工程。
  与已经建成投产的溪洛渡、向家坝相比,乌东德水电站按照规划起步稍晚,2011年开始筹建的这个巨型水电工程,首批机组计划于“十三五”末的2020年发电,2021年有望全部机组发电,电站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年发电量389.1亿千瓦时。这将对国家实现2020年国际气候减排承诺目标意义重大。
  作为承建方,三峡集团董事长卢纯表示,待乌东德以及下游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三峡集团在长江干流将拥有6座梯级水电站,规模相当于3座“三峡水电站”,至此,长江干流水能资源基本开发完毕、清洁能源走廊基本建成。
  “这次国务院核准的乌东德水电站等,我称之为一是典型的有效投资,扩大有效投资需求,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绿色投资,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确保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也拉开了绿色创新的大幕。”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像乌东德这样一个集群创新的巨型公共工程,它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更是难以估量。”
  【清洁能源“新巨人”】
  站在乌东德水电站观景台上,眺望远处的河谷狭窄而高陡,几乎一坡到底,正是修建大型水电站拱坝的绝佳之地。
  “270米高的大坝只需要浇筑35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而与它同为300米级双曲拱坝的溪洛渡大坝,混凝土浇筑量是800万立方米,是前者浇筑量的两倍多。”乌东德工程建设部副主任王义锋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
  据本刊记者了解,深处群山之间,乌东德水电站的首要任务为发电,按照设计,发电机组单机容量达到85万千瓦,为世界之最。
  三峡集团乌东德工程建设部主任杨宗立向本刊记者介绍说,乌东德左右两岸地下厂房将分别安装6台水轮发电机组,年均近39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在满足川滇两省的用电需求的同时,还将外送华中、华东以及广东电网,并逐步替代当地的燃煤化石电站。
  防洪是另一个重要功能,乌东德大坝建成蓄水后,正常蓄水位为975米,具有季调节性能。同时,其水库将控制金沙江流域面积的86%,水库预留防洪库容超过24亿立方米。
  王义锋表示,未来,通过与下游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库联合运用,四大水库有能力进一步提高川江河段抗洪能力,以配合三峡水库削减长江中下游成灾洪量。
  另外一个功能是对航运条件的改善。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表示,库区形成以后,上游河段水深条件会变好,一定程度上还好于中下游一些航道。这是一个改善航运、降低物流成本的有利因素,“要利用好长江、金沙江黄金水道,否则物流成本不解决,交通运输会成为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目前市场行情,就重庆至宜昌段来说,水运每吨公里运输成本为0.03元左右,铁路运输近0.4元,公路则是近0.7元,水运的成本比较优势明显。水电站建成后,“水库将淹没各类碍航滩险,库区干流以及支流部分河道水深增加、流速减小,为改善库区通航条件,发展库区航运创造了条件。”杨宗立说。
  【超级扶贫工程】
  横跨两省的乌东德水电站坐落在禄劝县和会东县交界的金沙江下游河道上,前者隶属于云南昆明,后者则为四川凉山州管辖。
  按照彝语释义,乌东德为“五谷丰登的坪子”。但现实中,乌东德坝址地区群众生活条件恶劣,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差,公共基础设施缺乏。从环境上而言,很多地区并不适合生活,生态移民是扶贫的必然途径。
  以禄劝为例,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禄劝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山区、高寒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4%;全县40余万人口中,超过九成为农业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仅60亿元左右。
  水电站建设为生态移民提供了良机,乌东德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均已通过审查。据悉,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涉及2省4市(州)10个县(区),共计38个乡镇(街道办),将搬迁人口3万余人。
  据三峡集团介绍,根据意愿调查结果,乌东德水电站移民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和自行安置为辅。其中,四川部分规划19个农村集中居民点;云南部分规划7个农村集中居民点。另有云南皎平渡集镇和元谋县江边集镇2个集镇规划异地迁建处理;四川攀枝花市东区1个居民小区安置点。
  水电开发已成为扶贫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成为各方的利益联结点。乌东德水电站位于四川云南两省界河,两省在政策法规上有差异,为了避免四川云南两省的不平衡,采取“同库同策”的原则,有效地解决了两省分歧。
  譬如,土地补偿,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占用土地确定了高于库区80%以上土地统一年产值的补偿标准。而高于“基础年产值”的乡镇,采用实际产值,从而保证了所有移民的利益。
  杨先明说,在电站建设期,这些大的电站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这从乌东德水电站下游的向家坝水电站可见一斑。2011~2012年,云南省绥江县用1年时间完成300万平方米房建、2个月完成6万移民搬迁安置、1个月完成库底清理,被称为我国水电移民史上“三大奇迹”。
  在金沙江缓缓流过的绥江新县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美丽的新城市,移民小区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街道宽阔干净、纵横交错,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大桥连接着各个区块,整体感觉就像一座“小重庆”,基础设施变化翻天覆地。
  “钢材、水泥等过剩产能可通过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得到有效转化。”他说,“还会吸收当地大量劳动力,促进就业。”据本刊记者了解,乌东德水电站静态投资近800亿元,动态投资达到1100亿元左右,建设期间,平均每年可增加就业人数约7万人。电站建成发电后,地方财政每年增收约13.5亿元。
不止如此,水电站还能优化当地资源配置。“道路建设、库区经济结构等都可以得到改善,供电能力、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也会有进一步提升。”杨先明说。
  【库区产业新格局】
  对水电开发地区而言,最重要的是利用水电开发开拓新的产业空间,发展与水电、库区优势结合且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这对解决产业发展、结构调整,解决库区移民安置与就业问题,具有一揽子资源重新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的现实作用。”杨先明说。
  当然,这需要协调好相关方的利益,如果协调不好,水电发展受益就会变成短期的。“因为电用不起,工程期带来对劳动力的投入、超大工程量都是负担。”杨先明说,“从长期看,如果没有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就会产生问题,毕竟大型工程地区存在移民问题。”
  受访者认为,这就需要解决几个替代问题,一个是对当地就业形成新的替代,在电的开发中获得新的就业机会。一个是产业的替代,原来是农业区,现在通过电站建设变成新的产业形态,比如,形成水产养殖业。还有就是实现收入替代。过去靠农业,现在转变为从其他产业获得收入。
  现在失地农民,在库、坝区经济发展中如何获得更大的收益,乌东德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正在努力作出新的探索。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胡鞍钢认为,水电开发应该规划如何建立起和库区移民的长期利益联结机制,希望三峡集团作为世界水电引领者,在这方面作出更多的尝试和创新。
  杨先明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看过水富、绥江,库区移民现在日子比较好过,但是他们也有忧虑,主要是实现收入替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加快步伐。”
  采访最后,有受访者建议,在长江经济带战略框架下,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电力资源充沛优势,而且在国家电力价格改革的思路得到落实、电力价格相对低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东部地区产业进行调整之际,引进那些在当地资源约束强、电力保障不足且电价在产品成本构成中比重大的制造业,可以拓展库区、坝区的产业空间,改变依靠传统资源型产品的局面。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