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新华网:三峡失地移民 人人都是小老板


  新华社湖北频道3月28日电(记者 李思远)“哎呦,敲了半天的鼓,还真是有点累了。”身着彩衣,腰缠花鼓的65岁李福芳大妈还没进门,就朝屋里的老伴儿黄源汉喊。这是记者近日在三峡库区巴东县营沱社区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巴东县位于西陵峡和巫峡之间,总人口约50万。由于山高坡陡,是三峡移民搬迁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也是较早的一批移民搬迁试点县。从1985年起,这里累计搬迁移民4.6万余人,其中90%多选择了就地后靠。

  现在的巴东县,整个县城建在一个约四十度的山坡上,沿江带状绵延20多公里,山在城中,城在山上。

  黄源汉和李福芳两位老人,一个67岁、一个65岁,是三峡工程首期移民。1996年,他们村由于低于三峡水库蓄水水位,从山脚下搬到了城里,营沱村也变成了营沱社区。

  在黄源汉的家是一座三层小楼,其中的一间,腊肉整整挂了半个屋子。“今年过年杀了3头400多斤的年猪,三个儿子一人半个,亲戚朋友送了半个,自己还剩一个,做成了腊肉,可以吃一年。”

  “虽然没有了耕地,但现在每天过得也算富裕自在。”黄源汉说。除了其他的收入,每人每月都有330块钱的最低生活保障、55元的养老保险、50元的移民后期补助。虽说不多,但是有合作医疗,平时也没有什么大的花销,足够自己和老伴生活得很好。

  社区成立了40人的花鼓队,两人都是队员,平时没事儿的时候,老两口就去打花鼓,既娱乐了身心,有时还有每天50块钱的收入。

  96年搬迁的时候,儿子们都还没有成家立业。在政府的鼓励下,现在他们相继自谋职业。大儿子组了个乐队,做些婚庆生意;二儿子经营着洗车店和夜宵馆子;幺儿子自己投资开了个农家乐。“几个儿子都还不错,每年都有个几万块的收入。大儿子和二儿子都还买上了私家车。”

  在黄源汉二儿子的家里,记者看到木质地板、等离子电视、空调,并且还搞起了收藏,琳琅满目的奇石摆满了一面墙。二儿媳妇陈远萍说,现在才是刚刚起步,去年他们贷款20万元扩大规模,再过几年,日子会更好。

  陈远萍说,政府这几年鼓励全民创业,登记办证零收费、零等待,还有相应的免税、补贴和奖励,比如去年政府对他们营业额小于15000元的部分免收了营业税。
 营沱社区党委书记向群贤说,黄源汉老人的生活是营沱社区3000户居民的一个缩影,并且只处于中等水平。社区老人都可以享受到同样的待遇,能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巴东县移民局副局长周继朝介绍,失去了土地的搬迁移民,家家户户都在创业,开超市、跑运输、经营饭店等,现在大都成了小老板。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余元,接近全县城镇平均水平,基本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世世代代靠土地生活,黄源汉老人身上,还是留有农民的影子。周围的小山坡由于地质原因不能开发,老人便在山上开荒种菜,还养了几头猪。“养猪种菜并不赚钱,只是心里总是割舍不下土地和乡土生活。”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