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自主创新结硕果 加快转型增实力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电力建设获得丰硕成果的时期。电力要发展,装备要先行,电力发展成就的取得与电力装备的进步密不可分。据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装备得到快速发展,电力装机由2005年的5.2亿千瓦上升到2010年的9.5亿千瓦,80%以上是国产机组。

  这其中,火电和水电装备的提升至关重要。火电和水电合计占我国总装机容量近96%,“十一五”期间,为了实现电力发展目标,我国不断加大对火电和水电装备的投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依托重大工程推动自主化

  2008年10月29日上午9时,由中国葛洲坝(14.36,0.63,4.59%)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装的三峡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15号机完成72小时试运行。至此,三峡水电站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三峡工程的建成不仅意味着我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更为重要的是在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电力装备企业不断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三峡工程建设之初,在左岸14台套大型水轮机组招标中,具备独立投标能力的全部都是外国企业。但是,国家着眼于长远利益,不仅要求中标企业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而且要求外国企业将中国的相关企业作为分承担商,承担部分零部件的供应。与此同时,在三峡工程建设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国内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开发。

  通过三峡左岸机组的技术转让和分包制造,我国水电设备制造行业的两大企业——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和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将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实现了大型混流式水电机组自主化生产,关键技术指标不低于国外指标。在三峡右岸机组的关键技术开发中,哈电和东电自主开发的右岸水轮机模型转轮,成功通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机电所水轮机模型转轮的同台对比试验。最终,这两家企业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分别独立承担了三峡右岸机组中各4台的制造任务。

  目前,我国超超临界100万千瓦火电机组制造国产化率已达100%,材料国产化率达90%以上,实现我国火力发电设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800千伏直流输电和100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代表了国际一流水平,设备国产化率分别达到90%和67%。

  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除了依托重大工程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电力装备自主化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国还注重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不断加大电力装备的投入力度,推动电力装备技术创新。

  以哈电为例,“十一五”期间哈电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博采众长、创新跨越”的科技发展方针。2006年以来,公司完成各类科研课题1060余项,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F级中低热值燃料燃气轮机关键技术与整机设计研究”等6项国家级项目。“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和“超临界600MW火电机组成套设备研制与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电工程6年投入科技创新的费用达30亿元,并在近年来成立的空冷技术中心、支流技术中心的基础上,新成立了电站冷却塔技术中心和智能电网技术中心,加强了对专项技术的研究力度。目前中电工程已经掌握了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800千伏特高压直流、750千伏输变电技术。

  在大力投入下,我国火电和水电装备的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火电机组60万千瓦、100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煤耗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和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机组是世界上同类机组中容量最大的,70万千瓦混流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坚持“走出去” 提升竞争力

  有一组数据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宫晶堃总是牢记于心:哈电集团每年出口占销售总额从原来的10%增长到2008年的25%,2010年又增加到40%,整个“十一五”期间的出口量是“十五”的2.7倍至3倍。“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装备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竞争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国家电网公司成功取得菲律宾国家输电网25年特许经营权,最近又购买了巴西7条输变电线路经营权。上海发电设备制造公司与印度签订10年出口36台单机66万千瓦发电设备合同,价值超过80亿美元。三峡集团、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和南方电网公司组成联合体,与缅甸、泰国联合开发东南亚最大水电项目孟东水电站。

  在各厂商的不断努力下,2009年我国电力装备出口达到1800万千瓦,占当年电力设备生产量1.19亿千瓦的15.12%。2010年,仅上海电气(8.82,-0.07,-0.79%)、哈尔滨电气和东方电气(33.32,-0.02,-0.06%)三大动力集团就分别与印度签署了出口36套、16套和16套66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订货合同,近4500万千瓦,价值超过140亿美元。

  黄鹂认为,“走出去”对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作用明显,在扩大产品出口、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布日期:2011年0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