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三峡崛起惠民大坝

  事实证明,三峡工程的兴建,显著增强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中华民族根治长江水患的千年期盼基本实现。三峡工程的兴建,增强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初步形成,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任务已按期完成,其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显现,在水电开发中,三峡工程坚持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高度重视水电建设的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水电工程建设从而成为生态工程和富民工程,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百万军民巡堤查险成为历史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国家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近3个月的抗洪抢险,调用130多亿元的抢险物资,高峰期有670万群众和数十万军队参加抗洪抢险,才避免了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今年长江入库洪峰最大达7万立方米/秒,三峡工程控制下泄4万立方米/秒,过境时大坝下游的居民泰然处之。本次洪水通过三峡工程的调蓄削减,使长江中下游河段未超过警戒水位,避免了数十万人上堤巡堤查险,仅此一项节约的误工或误餐费补助就有数千万元。而且,这次洪峰仅动用了三峡水库三分之一的防洪库容,整体应对比较从容。

  事实证明,三峡工程的兴建,显著增强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中华民族根治长江水患的千年期盼基本实现。

  三峡工程的兴建,增强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初步形成,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就三峡大坝本身而言,它是按千年一遇的洪水作为其正常设计工况,万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来作为校核工况,即使面对万年一遇洪峰,三峡大坝主体建筑物仍然是安全的。就对下游地区抗洪能力而言,即使面对千年一遇洪峰,三峡水库与荆江分蓄洪区综合运用,仍可保证江汉平原地区安全。

  库区货运吨位居全国内河第一

  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电力供给,促进了受电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提高了水电在我国电力供应中的比例。

  三峡电站的投产还促进了全国电力联网和西电东送、南北互供输电大格局的形成,提高了电网的运行质量,具有显著的跨流域调节、水火电互补调节等联网效益和补偿调节效益。

  三峡工程大大改善了长江通航条件,降低了航运成本,为沿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NextPage]

  蓄水和船闸通航,使宜昌至重庆江段航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带动长江航运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船舶运输成本较三峡蓄水前降低三分之一以上,船舶运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万吨级船队可从上海直达重庆,长江中上游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和贯通东西的航运大通道。

  数据显示,三峡库区货运船舶平均吨位已达1400吨,是成库前的4倍多,居全国内河第一。2009年重庆市水运货运量7771万吨,是2002年的4.1倍。

  三峡工程的兴建,还使宜昌成为我国东中西部物流中转中心,促进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西南地区的经济和繁荣长江航运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亿吨,随着三峡水库蓄水位的逐步抬高,三峡工程的生态调节作用开始显现。自水库2003年蓄水以来,共向下游补水110亿立方米,在缓解长江中下游的旱情、改善枯水期通航条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峡工程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和生态补水效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与燃煤电厂比,三峡电站每年相当于节约原煤5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0万吨。

  自2003年7月10日三峡电站首台机组并网运行以来,截至2009年6月,三峡电厂累计发电34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亿吨。三峡枢纽运行有效地减少了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为我国化石能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贡献。

  三峡工程为库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库区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1992年以来,库区人均GDP年均增长12.1%,高于同期9.2%的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以水电工程建设带动移民脱贫致富,三峡工程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生活逐步能提高”开发性移民的目标。(作者:梅云雄)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