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中国产经新闻】治水兴水70年:千秋伟业泽被世界

  

《中国产经新闻》第04版

  摘要:2018年4月,中国电建承建的厄瓜多尔辛克雷水电站首批四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中国水电成功进军南美中高端市场,不仅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也将中国先进技术引入项目建设,成为水电“走出去”的又一代表性工程。

  (刘一庆)新中国成立的70年间,我国水利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止过。70年来,我国水利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水利体制、机制发生重大转变,水利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水利科技进步实现重大突破,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进步,我国对现代水利水电科技大胆创新,建造了一批举世瞩目的水利水电工程。不仅如此,水利建设逐步走出国门,还与世界各国共享先进的建设技术和经验,造福世界人民。

水利工程建设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但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水利设施残缺不全。新中国就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之上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治水实践,并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以治淮工程为标志,新中国由此开始了一场向大自然宣战、治理江河洪水、兴修水利的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1952年淮河支流颖河上游的白沙水库和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开工兴建。“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个最大的防洪工程是荆江分洪工程,于1953年完成。1954年佛子岭水库完工。

  1958年起,我国兴建了从洪泽湖到新沂河的淮沭河工程。震惊中外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人造天河”,该渠于1960年动工,1969年全部竣工。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控、疏浚河道270多条。横跨皖豫两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中国兴建的各项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并很好地发挥了作用。2007年淮河大洪水期间,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洪水管理科学有效。据水利部统计,自1949年至2009年以来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减淹耕地1.6亿公顷,年均减免粮食损失1029万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建设速度加快、水利改革力度增大、人民群众广泛受益,在新中国水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据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数据介绍,截至2016年11月24日,甘肃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青海引大济湟西干渠灌区等20项重大水利工程已先后开工,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建设105项,在建规模超过8000亿元。新开工项目达到21项,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伴随着水利水电建设的发展,中国的坝工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全长2309.5米,最大坝高181米,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建设是中国坝工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一个标志。

  据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国务院部署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有118项开工建设,在建投资规模超过9000亿元。

  据交通运输部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消息,2018年,三峡枢纽通过量1.44亿吨,同比增长3.87%,其中三峡船闸通过量1.42亿吨,超过设计通过能力42%。三峡枢纽通过量再创历史新高。2018年,三峡枢纽先后经历了船闸计划性停航检修和大流量洪水期,通航和枢纽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并实施了枯水期航运补水调度和汛期流量控泄,采取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进一步挖掘了三峡枢纽通航潜力。

  截至2018年6月底,累计有129项工程开工建设,其中18项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在建工程投资规模超过9500亿元。完善水利基础骨干网络,铸就治水兴水的“国之重器”,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改善水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年,贵州省凤山水库集中开工动员大会召开。凤山水库,成为今年我国首个开工的重大水利工程。今年还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五周年。按照年度调水量计划,东线一期工程将供水5.22亿立方米、中线一期工程将供水59.11亿立方米,在满足年度供水任务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工程能力,还将为受水区实施生态补水,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当前,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且进展顺利,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34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对我国水安全、国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这些工程、这些效益,都是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亮眼成绩的代表。

  2019年,水利部还会加快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等重大工程建设进度。按照“成熟一项、开工一项”的原则,继续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进度,创造条件推动其他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我国不仅大力发展自身水利建设,还帮助其他国家,为他们提供应急防洪咨询,展现出中国水利软实力与大国精神。2012年,泰国连续遭遇严重洪涝灾害,中国政府应泰方请求派防洪专家组赴泰提供咨询,泰国总理多次出面会见,并在访华期间到访水利部致谢。

  2014年,伊犁河流域发生了严重干旱,应哈萨克斯坦请求,水利部组织实施伊犁河应急补水,有效缓解下游旱情,哈萨克斯坦总统专门就此向习近平主席表示感谢。2015年,我国派遣专家组赴缅甸开展伊洛瓦底江防洪咨询并向缅甸总统当面提交咨询报告。跨界河流应急调度和信息通报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016年3月,中方克服困难实施景洪水电站应急补水,帮助湄公河沿岸国家抗击百年一遇特大旱情,得到国际社会和流域各国政府的高度评价。2016年6月,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哈方境内再次发生洪水汛情,中方主动增加水文报汛频次,对哈方做好下游水库调度和人员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领导人对此予以高度评价。

水电工程大国向强国迈进

  中国水电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成就了中国水电综合实力领先世界的辉煌历史。伴随新世纪我国一批300米级特高拱坝的建设,中国已成为300米级特高拱坝技术发展的领军国家。

  中国在水电领域的进步并不仅仅体现在工程建设本身。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在水电机组等重大装备制造上的强势崛起同样值得关注。

  新中国成立初,水电基础薄弱。作为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建造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是中国水利电力事业史上的一座丰碑。“黄河明珠”刘家峡水电站于1975年建成,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这是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

  改革开放后,中国水电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以五强溪、隔河岩、岩滩、水口、漫湾老“五朵金花”和广蓄、二滩、天荒坪、李家峡、棉花滩新“五朵金花”以及小浪底为代表的大型水电水利项目,以在工期、质量、造价等方面的良好成绩推动了水电体制改革深化发展。

  1982 年,葛洲坝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建设的第一座大坝,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是体现当时我国综合实力的标志性工程。1991年葛洲坝工程宣告全部竣工。截至2019年3月1日,葛洲坝电站累计发电5505亿千瓦时,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在2018年底也突破了1000亿千瓦时,新中国的水电设施正在为国家建设不断贡献着绿色能源。

  2012年,三峡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产,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中国在世界水电领域保持领先的地位。截至2014年底,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约占全球水电装机总量的四分之一。

  中国水电资源的特点和难点决定了水电开发面临问题的独特性和挑战性,也造就了中国水电科技的雄厚实力,创造了一系列引以为傲的水电工程建设的世界纪录,诸如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电站和溪洛渡、向家坝、小湾、水布垭、糯扎渡、构皮滩、锦屏等一批世界级大型水电工程。

  科技创新促进坝工技术不断取得新跨越,已建的锦屏一级电站305 米双曲拱坝、水布垭电站233 米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龙滩电站216 米碾压混凝土坝、长河坝电站深厚覆盖层上240 米堆石坝和在建的双江口水电站312 米堆石坝均为世界第一。

  中国一系列世界级高新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位置。2016年9月26日,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电站摘得“菲迪克2016年工程项目杰出奖”,该奖有国际工程咨询领域“诺贝尔奖”之称。溪洛渡“数字大坝”系统集信息、网络、可视化技术于一体,首次在坝工界实现了大坝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

  我国仅用不到十年时间便实现大型水电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如今不仅世界上单机70万千瓦以上的水轮发电机组绝大部分都安装在中国,而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机容量达到8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也为中国仅有。

  据初步统计,至2018年底,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约3.5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2万亿千瓦时,双双继续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水电改革创新发展的伟大实践,铸造了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中国水电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和国之重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践行者。

  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水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了多个有难度的工程,如马来西亚巴贡水电站、苏丹麦洛维水电站、几内亚凯乐塔水电站等。中国水电人的身影闪现在中巴经济走廊和东南亚,在广袤的非洲大地,在南美洲崇山峻岭之中,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水利双边合作是水利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石。截至2017年9月,水利部已经与60多个国家水资源主管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与国外政府部门建立了30个双边固定合作交流机制。水利国际合作部门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对外援助政策,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中国-中东欧”“中国-非洲”“中国-拉共体”等国家外交合作机制建设,完成高层互访百余次,新签署或续签合作谅解备忘录28份,组织召开双边固定交流机制会议40多次,双边合作交流得到进一步深化。

  2018年,中国承建的老挝南湃水电站竣工投产仅3天后,川圹省南俄4个水电站顺利开工,这不仅给老挝能源结构带来深刻变革,而且将大大推动其实现打造“东南亚蓄电池”,成为区域能源中心的国家发展目标。同年3月,由中国参建的巴基斯坦德尔贝拉水电站项目四期举行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仪式。

  2018年4月,中国电建承建的厄瓜多尔辛克雷水电站首批四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中国水电成功进军南美中高端市场,不仅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也将中国先进技术引入项目建设,成为水电“走出去”的又一代表性工程。

  从非洲到南美,从项目施工到管理运营,中国水电“走出去”正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截至2018年8月,我国已与80多个国家建立了水电规划、建设和投资的长期合作关系,占有国际水电市场50%以上的份额。拥有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与国际市场磨练经验的中国水电产业,已逐步成为引领和推动世界水电发展的巨大力量。

  为更好服务国际市场,很多企业都在加紧整合海外资源,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使海外业务成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大陆已建5万千瓦及以上大中型水电站约640座、总装机约2.7亿千瓦;中国企业参与的已建在建海外水电工程约320座、总装机8100多万千瓦。

  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水电强国之一,中国水电企业业务已经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112项世界之最,934项发明专利,135项工程质量标准,三峡工程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推动引领着我国由水利水电大国变成水利水电强国。初步统计,中国资本在海外投资水电超过2000亿元,遍布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