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攻克“天下第一堰”


――RCC围堰优质快速施工探析
□ 本报特约记者 万启林
 掩卷回望,岁月流金。
 2003年4月16日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在三峡工程建设史上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天,春光明媚,峡江生辉。上午九时许,三峡工程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简称RCC围堰)全线达到140米高程,与左岸大坝连成一体,蔚为壮观。RCC围堰的快速完工,为三峡工程如期蓄水、通航、发电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RCC围堰施工中,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仅用四个月时间且比合同工期提前55天完成了任务,并创造了小时强度1278立方米、班产7250立方米、日产21066立方米、月产47.6万立方米和日上升高度1.2米等五项世界纪录,其高强度、不间断和优质快速施工的成功经验堪称世界水利水电施工的杰作。
加强领导、科学管理,确保一流
 RCC围堰号称天下第一堰。该堰体为重力式坝型,属I级临时建筑物,平行于大坝布置。它要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其施工强度高、工期紧、工序复杂、质量要求高,在世界水电施工史上罕见,被称为是一道世界级的水电施工难题。110万立方米混凝土相当于新安江大坝的浇筑总量;110万立方米混凝土若浇筑1米见方的墙,可从三峡工地一直浇到首都北京;110万立方米混凝土要在110天的时间段内完成,这对施工组织与生产协调、工期进度与质量控制等等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为确保RCC围堰优质安全地快速施工,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成立了RCC围堰施工领导小组,负责RCC围堰工程的统一组织和协调。
 临战前夕,他们又连续召开三级RCC围堰施工动员大会,从讲政治的高度统一思想。同时,他们以人为本,组织所有参战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准军事化管理培训,使每个职工明确本岗位的技术要求、工艺规范、施工程序、验收标准以及工作纪律,然后实行“合格者持证上岗”制度,组建了一支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多工种、高素质的碾压混凝土施工专业队伍。
 在此基础上,决策者们抓住施工重点,依靠科学管理,用新思路、新举措、新工艺、新作风,奋勇攻坚克难,确保工程创一流。
 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指导思想,精心组织、严格管理。他们首次将项目管理的设计纳入RCC围堰施工中,开创了施工管理的新天地,实现了项目从中标到施工过程的良性衔接。通过项目管理设计,优化了施工管理模式,突出了施工管理重点,落实了项目责任目标,充分发挥了以调度为中心的生产指挥系 统的作用,确保了政令畅通;通过项目管理设计,精心构筑了管理平台,推出了班组建设达标、安全生产达标、质量工艺达标、设备出勤达标、技术操作达标、文明施工达标等六项达标管理制度,把RCC围堰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制度控制范围内,逐步走上了精细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摆脱了凭经验、靠命令的管理模式,使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
二是针对RCC围堰施工特点和技术难题组织攻关,认真总结施工管理经验和施工技术成果,精心编制碾压混凝土围堰施工“工法”,不断提高RCC围堰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为了确保工序复杂的RCC围堰施工有序进行,施工技术人员又分门别类地对混凝土运输、浇筑、碾压、检测、模板、基础处理等各道工序制定了科学详实、严谨完整的施工作业指导书,明确了各道工序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要求,使高强度的RCC围堰施工始终紧张有序、高效动作。
 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在高强度、快速施工情况下确保碾压混凝土浇筑质量创一流。他们建立了质量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质保体系建设,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并先后制定了10余种质量管理办法及制度,对碾压混凝土施工生产工艺流程作出了严格规定。制定并实施工质量计划和工艺导则,对施工全过程的工艺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实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为确保工程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技术保障。在实施过程中,质检员坚持24小时现场值班,对碾压混凝土上每一个条带、每一层摊铺、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关键部位,随时跟踪巡回监督检查。每一层混凝土碾压完毕,质检人员都要密切配合实验室进行认真检测、严格控制碾压混凝土的容量和压密度。在四个月的施工中,仅仓面检测就达26000次。碾压混凝土是一种超干硬性混凝土,对含水量和含泥量等指标要求十分严格。为了保证质量,他们从入仓口开始把关,运料汽车进仓之前必须经过严格冲洗、晾干车身和“脱水”处理等多道程序后,才能入仓卸料。同时他们积极做好雨天施工的预案措施,确保雨天施工不停仓和浇筑质量,使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优化方案,化解难题,争创一流
 施工强度高、工期紧张是困扰RCC围堰施工的两大难题。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是化解难题、优质快速施工的重要途径。为此,项目部严格按连续浇筑、不间断上升的施工要求组织施工,并采用“大通仓薄层铺筑,平层碾压,连续上升”的施工方案,锁定目标工期,合理安排进度,不断优化施工方案。
 为使模板施工设计满足优质快 速施工的需要,他们结合RCC围堰施工特点,借鉴其它工程的成功经验,经过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和反复试验,认为在不同施工部位采用不同结构的形状模板是解决模板施工难关的有效办法。他们在堰体上游采用翻转模板施工,在下游采用预制台阶间隔散拼模板方式施工,在廊道采用预制顶拱吊装方式施工,对钢筋、止水、横缝、切缝、爆破药室等采用边安装、边浇筑的方式施工。为避免多工种、多工序同时施工相互干扰,项目管理者日夜三班坐镇指挥,加大仓面组织与协调力度,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使各道工序施工井然有序,保证了RCC围堰连续快速上升。
 在进行翻转模板设计时,工程技术人员在查阅国内外连续上升所使用的翻转模板时,发现其中存在三点不足:一是需埋设锚筋的层数较多,对混凝土摊铺和快速施工造成一定的干扰,且锚筋受力不合理;二是堰体形体出现转折时无法连续施工;三是上下层锚筋间距较小,锚筋受力时相应锚筋埋设层混凝土的凝期较短,容易跑模。若RCC围堰上游面采用此种形式的翻转模板则在70米高程处必须停仓3至5天,在老混凝土上面埋设拉条重新安装模板后才能继续上升。这对于连续上升、快速施工和质量控制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些不足和缺点,施工人员经过认真分析、计算,对模板形式进行了优化改造,既满足了质量安全要求,又保证了快速施工和连续上升。实践证明,改进后的翻转模板工效高,投入的劳务少,使RCC围堰从50米高程连续上升到107.5米高程,保证了RCC围堰优质快速施工的顺利进行(因安装107.5米高程预制廊道主动停仓一次),有效地化解了RCC围堰连续浇筑、快速上升的施工难题,同时这一技术创新成果和新工艺的成功应用是对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要补充和不断完善。
 入仓方案的优化是RCC围堰高强度、快速施工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入仓方案设计时,技术人员认为原施工组织设计入仓道路分别布置在6号堰块下游和9号、15号堰块上游不利于优质快速施工,一方面是上游汽车入仓口处堰体防渗层施工干扰大、进度慢且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是布置在8号、12号堰块下游的顶带机若不能在上游进水前按时投产,围堰浇到84米高程后会面临84、150两个混凝土生产系统生产的混凝土只有下游一条入仓道路的紧张局面。但将入仓道路完全布置在下游,又将占压三期基坑开挖部位,影响基础开挖工期。为了满足优质快速施工的需要,确保合同工期,施工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不断优化入仓方 案,经仔细研究,反复权衡,提出将入仓道路全部改在下游6号、9号、15号堰块上,并将6号堰块下游道路在130米高程以上与大坝2号路连接,使其可直拉供料到115米高程的施工部位上。优化后的入仓方案促进了RCC围堰优质快速施工,使工期大大提前。
 RCC围堰施工共完成689个单元工程,优良率达到以91.1%,安全生产做到了“零事故”。其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得到了国务院三建委质量专家组和三峡总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RCC围堰工程的快速胜利完成,不仅为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三期工程全面实现一流目标开创了良好局面。 

发布日期:2003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