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用合同夯实工程管理基础(上)


□ 本报记者 王媛华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伟、技术问题最复杂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浓缩了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凝聚了中华民族无数才俊的智慧和心血。今天,经过十年建设,三峡工程提前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工程建设已经完成总量的70%。
 回望三峡工程建设的十年,局外人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得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是什么使得这样一个工期长达17年的巨型工程,每一个节点都按期完成,信守对社会的承诺?又是什么使得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工程总体质量确保一流,投资控制在概算内并有节余?是什么保障了工程安全及劳动者的生命安全?除了三峡建设者“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奋斗精神外,三峡工程的合同管理为三峡工程十年建设把了最基础的一道关。
 三峡工程开工伊始,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提出,三峡工程的管理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创新举措。三峡建设者围绕这一思路,在管理上按“四制”原则进行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其中,合同管理是工程建设管理的基础。在10年来的建设实践中,项目法人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不存在行政领导关系。合同是维持各方关系的纽带。项目法人依照国家法律规定,以合同的方式将建设管理目标与责任关系分解并延伸到施工承包商、工程监理、设计单位,形成了设计、施工、监理等对项目法人负责、项目法人对国家负责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合同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基础,促进了质量、投资、进度和安全管理。工程质量管理是合同管理的首要目标。在执行过程中,三峡建设者牢记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质量责任重于泰山”,“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努力实现“一流工程,一流质量”的质量目标。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由三峡总公司统一组织参建各方主要成员组成的“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三峡工程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检查、督促、协调、指导、评价各参建方的质量管理工作和结果。同时,规定参建各方按ISO9000标准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保证措施。并将这一体系纳入工程合同管理的范畴。制订统一的三峡工程质量标准和《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以保证三峡工程的质量达到一流。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三峡总公司向国内外供应厂商派驻了驻厂监造,聘请监理并授权对现场建安工程的施工和制造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现场控制。聘 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专业总监,对各项目和制造厂施工现场实行巡回检查、监督,提供作业方法和技术指导。进行培训,组织现场观摩,提高全体参建人员质量意识。实施单元施工工艺设计,强化施工承包商自己“三控制”和监理人员旁站监督措施。设立质量特别奖,依照合同进行奖罚。
 为建设一流的三峡工程,业主和参建各方围绕合同管理组建了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并逐步确立了“4+1”五级质量管理体系,即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总体把关、中国三峡总公司项目部直接监督、总监专项负责、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权威审查。按照工程建设程序,实施过程分为规划设计、机械设备采购制造、原材料控制、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和尾工消缺等5个阶段,均建立了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三峡工程参建各方为了建设优质工程,也已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规章制度。各参建单位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完善各级质量保证体系,注重各级质量保证体系之间的紧密衔接,确保从领导直至班组都能正确理解和执行质量文件,切实保证各项质量标准的执行和落实;同时,制定详细的单元工程工艺流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工艺过程,落实每个工艺过程中的具体人员,分清每一个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责任、管理责任,并明确前一个工艺过程向下一个工艺过程移交时应该履行的接口程序;进一步规范混凝土浇筑、金结机组埋件安装、接缝灌浆和帷幕灌浆的施工记录,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由于严格按合同管理工程质量,三峡工程从1993年开工至2002年底,共评定135107个单元工程,全部合格,优良单元109522个,优良率81.06%。
 在投资控制管理上,三峡总公司除对工程投资实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管理模式外,工程实施过程中,作为项目法人,三峡总公司的投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执行概算、合同价两个价格控制体系;二是建立合同项目实施控制价;三是对合同价的价差进行管理。 

发布日期:2003年0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