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走进新时代
□ 本报记者 吴豪强
1993年,当三峡100万移民工程正式启动时,有关专家断言: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根据规划,三峡工程将搬迁城乡总人口113万人,搬迁2座城市、11座县城和116个集镇,还建各类房屋3687.75万平方米,迁建工矿企业1599家,以及对交通、电力、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等专业项目进行复建。
据有关资料,世界上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国家有36个,三峡工程100万移民相当于搬迁一个小型国家。
从1993年移民工程正式实施以来,三峡工程已搬迁安置移民72.4万人,其中外迁安置移民14万人;还建各类房屋2538.23万平方米;完成7座县城整体搬迁,2座县城完成基础设施建设;80%新集镇已完成整体搬迁,其余新集镇也按规划进度完成任务;完成工矿企业搬迁1097家;交通、电力、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等专业项目复建完成75.43%。
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三峡二期移民工程验收组审议并通过了《三峡二期移民工程终验报告》,135米水位线下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有关人士惊叹:三峡工程100万移民的世界级难题正在被逐步破解!
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深明大义的三峡移民这样做
“果树砍了还可以栽,房屋拆了还可以建,移民任务不能耽误,我先搬!”当二期移民搬迁期限临近时,万州区河口乡姜家村八社的李银芝主动把年收入好几千元的桂圆林砍了,把房拆了。在他的带动下,全社18户移民都主动搬到了新的地方。
“哪一方水土不养活人,大不了就是苦点累点,我们为三峡工程建设作点奉献是应该的!”52岁的原云阳县高阳镇红庙村移民冉以奎,搬家前有200多株佛手树、100多株柑橘、50多头肥猪、一家小酒厂,在当地算得上是“小康之家”。外迁移民开始时,当地政府动员他家外迁,他二话没说,就按当地政府的要求搬迁到了江津。在他的带动下,该社6户计26位移民也主动外迁。
巫山县大昌镇兴隆村93岁的郑英章老人,是三峡库区外迁年岁最高的移民之一,75年里没走出过大山。为了三峡工程建设,2001年8月18日,她毅然决然地和儿孙们一起,车船兼程搬迁到了千里之外的岭南广东。
离开难舍难分的故土,亲手拆掉祖辈居住过的老屋,砍掉自己亲手培育的果树,又一石一木搭建今后的新生活……在已搬迁的72万多移民中,像这样动人的故事数也数不清。
宁可苦自已,决不误移民――吃苦在前的移民干部这样做
万州区新田镇五溪 村村主任冉振爱,放弃安逸富有的生活,带头从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的冯家码头移出,去承包开发成片荒山,带领移民种植果树发家致富。
开县镇东镇移民记得最熟的是移民干部李传珍的电话号码,他们遇到烦心事就向李传珍倾诉。不管早晚,李传珍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倾听,有了急事就赶赴现场帮忙处理,被人冠以“移民110”的雅号。
“死后把我埋在山丘上,我要亲眼看到全村的移民迁出!”这是云阳县高阳镇牌楼村60多岁的党支部书记叶福彩对老伴的临终遗言。
没能亲自为母亲送终,把母亲去世的时间设定在传呼机上,每天通过传呼机的定时呼叫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更没想到,因忙于移民工作而积劳成疾,自己年仅44岁就离开了人世。这便是万州区移民局副局长杨钢。
年仅32岁的涪陵区百胜镇副镇长况守川,2000年1月20日在移民拆迁房屋现场调查时,因土墙意外倒塌以身殉职。
巫山县移民干部冯春阳,2001年7月30日在前往移民村途中,突遇山洪牺牲,时年54岁。
忠县监察局副局长张兰权,2001年3月10日拖着病体护送移民到山东后回家,一进门就瘫在床上,再也撑不起来了,直至病逝。
秭归县移民干部徐耀德在移民工程修建中,遇到山体滑坡,为保护移民群众安全脱险,自己被山石砸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不知累倒了多少移民干部,不知有多少移民干部因此而早生白发,也不知有多少移民干部日夜奔波,餐风露宿。正是这些移民干部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才使世界级难题得以逐步破解。
新城、新路、新桥、新村、新居、新景――三峡库区走进了一个新时代
三峡工程开展移民工作的十年,是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据统计,2001年三峡库区20多个区县国内生产总值比1993年增加了2.5倍,总量达到726.6亿元(按1993年不变价);财政收入增加了2倍,达到4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9倍,达到1797元;城镇职工工资总额增加了1.3倍,达到50.5亿元。
三峡库区是国家最贫穷的地区之一,江边有的旧县城里,主街道最宽处不过6米,最窄处烟杆可以对街接火。在20世纪90年代初,巫山县城还在使用摇手把的电话机,这让前来对口支援的广东人看了“大跌眼镜”。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国家开发性移民的政策引导下,世界级难题正在变为千载难逢的机遇,搬迁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比原先有了明显的提高,三峡库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向前 一步就跨越了近二十年!
现今,城镇移民大多搬进了设施配套的新村小区,电话、有线电视、天然气、卫生设备等现代家居用品一应俱全,有的还用上了宽带网。沿江就近后靠安置的农村移民,基本达到了“江边一条路,路边一排房,房前能做买卖,屋后可种果粮”的安置水平。98%以上的农村移民住上砖房,70%以上的农村移民烧上了蜂窝煤,有的用上了液化气,移民新村全部通了自来水。外迁移民已融入当地社会,正逐步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三峡库区城乡也已经旧貌换新颜。万州区的小集镇双河口、周家坝、百安坝,几年前没有一寸水泥路,没有一部程控电话。通过移民迁建,万州区新增建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3座新城如今已拔地而起,建成各类房屋500万平方米,自来水、电力、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善,在巫山、奉节等地,靠长江边的山下是老城,山上是新城。新旧城在同一时空的强烈对比,让人觉得恍若隔世。丰都新城笔直宽阔的主干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典雅大气的休闲广场,绿树掩映的滨江大道,更使人眼前一亮。三峡库区没有长江大桥的历史已经结束。如今,三峡库区沿江7个县城都有一座长江大桥已建成或在建,万州则有了一座长江铁路桥,两座长江公路大桥。
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体系已重新构建。企业迁建改变了三峡库区敝帚自珍的小农意识,一批产品落后、污染严重、没有市场的企业已关、停、并、转。仅涪陵区在移民企业搬迁中,就关闭、破产企业43家,接近搬迁企业总数的40%;与此同时,三峡库区或集中财力、物力培育起一批新锐企业,或引进嫁接了一批名优企业,如三峡库区涪陵榨菜集团、太极集团、万光集团、汇源集团三峡公司、娃哈哈集团三峡公司、森达集团三峡公司等,使之成为了三峡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面,如今的库区人正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土地。在国家的扶持下,三峡库区将大力发展以柑桔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牲畜为主的牲畜业、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千里库区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生态经济长廊,保证移民“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
一位有识之士说,通过移民迁建,三峡库区走进了一个新时代。
发布日期:2003年06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