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深刻影响经济
□ 本报通讯员 董磷茜 记者 徐爱民
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900.9亿元(按1995年5月末的价格水平计算),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水库移民400亿元。三峡工程还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投资巨大,效益巨大。因此,无论是建设过程中还是建成后,三峡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发电:缓解全国缺电形势
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三峡工程正常蓄水后,将形成库容393亿立方米的“高峡平湖”,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出现千年一遇洪水,辅助采取分洪措施,也可以保证荆江大堤安全。因此,三峡工程保障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荆江河段的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土免受洪水侵袭。
专家们曾经算过一笔帐,按1992年价格水平计算,三峡工程防洪多年平均直接经济效益为每年22亿至25.2亿元。若遇到像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时,可减少农村淹没损失510亿元,可减少中小城市和城镇淹没损失240亿元,减少江汉油田淹没损失19亿元,这几项损失合计为769亿元。
三峡工程安装26台7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度。在三峡工程右岸还有一个地下电站,可安装6台70万千瓦机组,因此三峡工程规划的远期装机容量可达2240万千瓦。
发电是三峡工程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按照每度电0.25元的价格,每年发电847亿度(按26台计),发电收入大约为200亿元。但这些电能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以今年为例,今年全国电力新投产装机容量是1800万千瓦,三峡电站6台机组总容量420万千瓦,相当于全国新投产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现在全国缺电相当普遍,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瓶颈。目前,由于电煤供应紧张,部分水库水位下降,全国电力供应形势更加紧张。三峡电站的6台机组的安全满发,缓解了全国当前的缺电形势。这是对国家的贡献。
航运:长江运输能力提高4倍
长江是世界上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之一,通航里程达2800多公里,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运量的80%,素有“黄金水道”美誉。而真正的“黄金水道”以前只有从上海到武汉这一段。从武汉到宜昌626公里的江段浅滩密布,航道水深达不到标准航运要求,只能行驶3000吨级船队。而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川江河段由于水流湍急,险滩、暗礁众多, 只能行驶1500吨级船队,运输能力不及一条铁路。
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至重庆航道水深增加40%,航道宽度增加2倍,江水流速减少50%,万吨级船队可以直抵重庆。而且通过调节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武汉至宜昌江段航道水深平均增加1.5倍,万吨级船队通行无阻,长江年通航能力从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能力大约相当于6条铁路的运力。
三峡蓄水使长江上游水系的通航里程大大延长。在三峡库区范围内,由于水位升高,川江航道能够行驶千吨货船的上游支流也将从目前的近30条增至85条,通航里程将增加约500公里。
随着长江航道条件的改善,行驶在长江上的拖轮每千瓦马力的拖载量将由1吨多提高到7至10吨,是原来的10倍,与中下游地区持平。船舶的耗油量将由每千吨公里26公斤降到7.66公斤。宜昌至重庆江段船舶运输成本降低35%到37%,航距缩短50公里,航行时间可缩短6个小时。
重庆长安汽车集团今年计划有10万辆汽车通过水路运输出去,如果按照一辆汽车节约200元计算,全年将节约成本2000万元。再加上长安每年进出口10多吨零配件,总体算来,一年可以节省费用3000多万元的成本。有专家测算,生产经营成本能下降10%左右。
过去重庆80%的货物出口是走铁路到深圳通过香港出海,每个标准集装箱所需总费用大约为6000元。今后通过长江航道,从重庆经上海出境可全程签单,每个标准集装箱只需3000元。专家估计,今后三峡库区周边省市的货物将会云集重庆,使重庆成为西部地区航运中心。
三峡库区:人均收入10年涨7倍
三峡工程不仅带活了长江航运,还激活了三峡库区经济。在三峡工程开工前,三峡库区1600万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占80%。三峡库区20个县区中,有17个属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15个县市吃国家扶贫补贴。1990年,三峡库区人均国民收入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收入的54.9%,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
三峡移民迁建10年来,三峡库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2倍,财政收入增加了1.8倍,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1倍,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比过去增加了一倍。
三峡库区人口密度相当于全国同类型山地丘陵地区的4.7倍,但GDP总量仅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的5%左右,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三峡工程兴建给库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促进了三峡库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功能的再造。十 年来,三峡库区已累计搬迁安置移民超过70万人。实践表明,三峡库区搬迁的10年,也是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快的10年。
10年间,三峡库区12个主要移民区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倍,三峡库区13个全淹和部分半淹的城市、县城已基本完成复建。这些城市、县城无论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都比过去有了极大提升。过去沿长江顺流而下,沿途都是破败陈旧的城市,如今库区已是座座新城拔地而起,成为长江两岸靓丽的风景。
统计资料显示,1992年至2002年,12个主要移民区县工业总产值增长3.3倍,其中工矿企业利税增长4.8倍,财政收入增长4倍以上。三峡库区21县国内生产总值达78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774元,分别是1993年的2.5和7.3倍。
更为重要的是,三峡工程促进了三峡库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功能的再造。三峡库区企业借搬迁的机遇,打破地域局限与发达地区企业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合作。据了解,全国19个省市区和10个大中城市,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多形式地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经济建设,一批全国知名企业与库区搬迁企业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入户三峡库区。三峡库区如今已是名牌汇集地,也是目前东部沿海企业在西部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对三峡工程库区实施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引入资金130亿多元,实施经济合作类项目2190多个,到位资金100亿元。10年来,三峡库区社会公益类项目到位资金12.5亿元,建成希望学校417所。对口支援单位和库区通过合作、合资、兼并、技术改造等方式,合理开发库区资源,培育和增强了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后劲。
10年对口支援重庆库区扩大了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容量,促进了移民搬迁安置。改善了库区经济结构,加快了三峡库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促进了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了三峡库区发展环境,扩大了三峡库区对外开放。加快了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三峡库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峡旅游:蛋糕大到200亿
三峡水库在正常蓄水时水库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三峡库区水位升至175米后,受淹没影响的旅游景点只有39处,仅占三峡库区旅游景点的13%。但同时也有大量平湖新景傍水而生,一些三峡旅游新秀“浮出水面”。据调查,三峡工程建成后将会新增有浏览价值的景点 达到77处。巫山县已经探出了一个全长30多公里的“小小小三峡”,峡中溪流湍急,沿岸风景秀丽。素有“三峡明珠”之称的忠县石宝寨也成了“水上蓬莱”。对于缺乏旅游资源的开县来说,因三峡蓄水而产生的“千岛湖”绝景或许也能够打开旅游局面?
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长江交通变得通畅,这些久藏深闺的景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开发机遇,促进三峡旅游方式由单一的游船观光游向水陆结合游、观光与度假结合游、平湖与峡谷风光结合游、峡谷漂流与溶洞结合游等转变。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近年正成为中国接待海外游客增长最快的城市,三年来接待海外游客的数量年均增长达80%。
2002年宜昌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63亿元。重庆在2002年共实现旅游收入21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7%。旅游业收入占重庆、宜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以上,旅游业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三年宜昌接待海外游客保持80%的高速增长,重庆也保持了50%的增长。其中,重庆在2002年共接待海外游客超过46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2.18亿美元。宜昌接待海外游客42万人次,同比增长79.3%,实现外汇收入8394万美元,同比增长74.9%,在全国地级重点旅游城市中排名第7位。
三峡工程开工至今,仅三峡工地坛子岭景区就已经接待了中外游客200多万人。
长江沿线区县正抓紧机遇,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旅游线路。三峡建成后,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呼之欲出。
发布日期:2003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