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管理创新 建设一流工程
坚持管理创新 建设一流工程
□ 本报特约记者 杨慎勤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的最大水电工程,其建设管理相应也成了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创新,追求卓越。实际上,正是由于三峡工程在管理上的不断创新,促进了工程的进度、投资、质量、安全控制等向国际一流水准靠近,也为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实现提前一年全部发电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管理体制,运用市场经济办法组织工程建设
三峡工程推出“五制”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从此,三峡工程从筹划阶段转入正式实施阶段。为了加强对三峡工程建设的领导,国务院成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为了能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三峡工程进行科学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三峡总公司,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资本金制。
三峡总公司是三峡工程的项目法人,全面负责三峡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包括资金筹措、施工组织、枢纽运行、建设、债务偿还等,并肩负对长江上游水电资源进行滚动开发的使命。
三峡工程通过招标方式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招标采购中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实行分段负责、分级管理、集体决策的招标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投资、供货进度。截至2005年7月30日,三峡枢纽工程累计招标项目数量为965项,合同总金额为439.11亿元。其中,公开招标项目达到205项,合同总金额300.57亿元。
三峡工程在现场管理中,全面、全过程、彻底推行了工程监理制度。以项目为单元,由中标监理单位执行监理职责。对于机电设备制造实行驻场监造,对于土建、金结安装工程实行旁站监理。
为了使三峡工程有可靠的资金渠道,国务院决定从电费中提成,建立了三峡投资基金。三峡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三峡建设基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葛洲坝电厂发电收入以及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三峡电站的发电收入。
三峡工程实行分阶段筹资和多元化融资 为适应三峡工程不同阶段的特点,三峡总公司制定了分阶段的筹资方案。在一期建设阶段,以国家注入的资本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在二期建设阶段,逐步加大了市场融资份额,从1997年开始进入国内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成功发行6期共190亿元企业债券,并使用了国外出口信贷及国际、国内商业银 行贷款。在开始转入三期工程建设阶段时,长江电力于2003年11月18日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00.018亿元。总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开辟了“三峡债券”和“长江电力”两个具有品牌形象的债券和股票融资窗口。
多元化融资格局的形成,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开发金沙江4个梯级电站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今年7月,三峡工程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21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1247亿元。由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费用等没有发生资金不足的问题。
移民工程的实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三峡移民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制约因素。为妥善安排好三峡百万移民,国家确立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分省(直辖市)负责,以县为基础”的移民管理体制以及“移民补偿投资切块包干、任务包干”的原则。截至2005年7月底,三峡工程库区累计投入移民动态资金428.62亿元,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05.33万人,占规划移民总数113万人的82.6%。
动员全国力量对口支援库区移民搬迁和经济发展。全国21个省(市)、10个大中城市、中央50多个部门,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截至2005年6月,通过对口支援,共为库区引入资金210亿元,实施各类合作项目2000多个。通过合作、合资、兼并、技术改造等方式,合理开发库区资源,可持续地发展库区经济,培育和发展库区新的经济支柱。
在三峡工区,三峡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实施了“以业主为主导、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和参与管理”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各参建单位与坝区周边乡镇开展“结对子”活动,扶持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地方进行移民的规划与安置。腾出岗位让经过培训后的周边移民到施工区内打工等。为创造和谐坝区、打造和谐三峡,三峡总公司倡导并实践“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水电开发理念。
全面推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投资管理模式,工程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三峡工程建设在资金管理体制上,采取“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方式,以现代经济管理手段,使三峡工程建设纳入全过程管理的轨道。三峡工程以初步设计概算为基础,进行静态投资控制。以合同为主线,编制项目执行概算,并据此编制年度投资计划。按照计划工程量,当年国家公布的物价、利率、汇率、税收等政策引起的造价变化,以及设计优化、修改或自然因素等引起的造价变化,分年度进行动态投资管理,以确保资金少? 度搿⒍嗖?出,降低工程成本,从而达到控制总投资的目的。
为了加强三峡工程造价的宏观调控,提高投资效益,三峡总公司1994年制定了《三峡枢纽工程业主执行编制暂行办法》,并根据国家核定的三峡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500.9亿元的额度,按照分标段项目的划分和总量控制、合理调整的原则,编制业主单项执行概算和业主总执行概算,作为对工程静态投资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手段。
在投资管理中建立了合同和执行概算两个价格体系。根据工程进展与投资情况,建立了定期投资分析制度。
通过12年来的实践,三峡工程投资一直控制在初步设计概算范围之内,并略有节余。从完成的枢纽工程量和列报投资匹配情况看,与概算比较,绝大部分项目的工程量完成比例高于投资完成比例,说明枢纽工程投资列报规范,控制情况较好。据测算,节资率有望达到10%。在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的同时,三峡工程累计投资总额有望控制在1800亿元内,预计比原计划2039亿元减少200多亿元。
在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中首次提出并推行“双零”管理目标
提出“双零”管理目标
三峡工程建设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三峡工程质量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质量检查专家组意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2001年,当三峡工程进入左岸工程三年攻坚之时,三峡总公司首次提出了“零质量缺陷”和“零安全事故”的“双零”管理目标,目的是把三峡工程最终建成为一流的工程。
通过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零质量缺陷
三峡工程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监督控制,项目部统筹协调,质量总监办按专业把关,在多个层次上重视质量,严格把关,使工程的单元质量优良率逐年上升。
针对混凝土浇筑常见的蜂窝、麻面、挂帘、漏浆等“顽症”,在右岸三期工程施工中,开展了“攻克顽症”活动,工程缺陷明显降低。三期工程还全面总结和吸取了二期工程的经验教训,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施工质量。
在机组安装过程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机组安装质量不断提高。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都得到了妥善处理,保证了左岸电站14台机组的如期或提前投产。
从2001年起,三峡工程设立建设质量特别奖,该项特别奖总额为2亿元。同时采取质量一票否决制,将所有的工程质量问题分别记入相应施工承包商的档案。发生了工程? 柿渴鹿视肴毕荻?隐瞒不报的施工承包单位,不仅将失去特别奖申报资格,且今后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投标资格也将被取消。
通过不断提升理念、通过关注细节、不断培训、强化执行,确保零安全事故
一是不断提升正确的安全管理理念。自2001年提出“双零”管理目标后,三峡总公司坚持“双零”目标不动摇。现在,双零目标已渗透到技术、管理、培训、资源投入、施工手段及措施等各方面。很多单位提出了“向安全要效益”,“安全是最大的效益,事故是最大的浪费”等口号。
二是建立完善的、权威的组织体系。业主成立安全总监办,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2001至2002还聘请了日本的安全总监。安全管理人员有职有权,可以理直气壮地行使职权。
三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即完善源头控制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检查及例会制度,建立培训制度及干部对口支援班组管理制度、班组六项安全工作循环制度,大件吊装、排架搭设、爆破作业等重大危险作业监理审批及旁站制度。
四是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每个月,三峡总公司以结算工程款的1%作为安全考核奖,根据当月安全生产情况发放,并在年终设立总额200万元的年度安全奖。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制定了十五项作业程序指导书,设立了非常密集的检查制度。而且,各种检查评比、考核制度和例会,都要拿具体的数据和照片讲话,是谁的问题,谁会自觉地去改。检查出来的问题必须限期整改,并不断改进。
五是以人为本。从2001年起,三峡工程实行了面向全体建设者的雇主责任险。各参建单位对民工实行统一用工、统一食宿、统一劳保、统一培训“四统一”管理。近几年,已有四名民工被评为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这是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最高荣誉)。
通过上述措施,近几年,三峡工地死亡、重伤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事故频率大大下降。三峡工程近三年中死亡事故率、重伤事故率均控制在国家行业先进标准内。
坚持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的管理理念
三峡工程坚持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三峡工程建设。三峡坝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
本着有效改善长江生态失衡的目的,过去12年,结合工程建设和实施规划,中国三峡总公司实施了污染预防和治理项目。包括废水处理及防尘、减噪设施,拌和系统的除尘、废水处理和噪声防护,水泥和粉煤灰的封闭运输等。对施工区的土石 方挖填平衡及工程建设过程和建成后的植被恢复进行了规划。截至目前,三峡工程施工区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绿化的面积达130万平方米。
已建成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该监测系统从监测内容、范围和规模上均堪称一流。截至2005年上半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施工区环境质量良好。水土保持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三峡坝区空气污染状况和三峡坝区干流断面水体中悬浮物含量水平均呈下降态势。
三峡工程加强了水环境保护措施。三峡库区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28座污水处理场,即将形成每天160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覆盖约900万人口。库区已经建设20座垃圾处理场,每个县城和大的集镇都有垃圾处理场。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的搬迁企业坚决实行关闭、破产,以确保库区的水环境。库区已经完成了139米水位以下的水库清理工作,加强了船舶油水分离器的安装和运行管理,完成了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期)等相关科研项目,后期项目如三峡库区典型支流富营养化发生机制等项目正在实施中。
坚持以信息化促进工程建设、电力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三峡总公司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调动总公司资源、群策群力组织和实施的第一个企业级大型集成化信息化建设项目,其管理范围涉及到三峡工程管理的各个领域,也涉及到三峡总公司管理的各个部门。该系统于1997年开始逐步投入三峡工程使用。如今,系统已管理、控制了三峡工程在建合同的100%,控制了三峡当年建设基金使用的100%。借助该系统和其它相关手段,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设进度、质量、成本三大控制目标的实现,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TGPMS已经成为先进的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具的样板,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三峡电厂生产管理系统(ePMS)是继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之后,三峡总公司成功组织和实施的第二个企业级大型集成化信息化建设项目。该系统全面满足三峡电厂设备维护、物资、电厂运行管、安全与可靠性、计划合同、文档、人力资源和财务的综合管理需要。ePMS系统于2002年5月正式开始实施,2003年1月各个模块逐步投入正式运行,2003年12月系统正式通过验收,在国内开创了电厂接机发电准备与配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进行的先河。它的开发与推广 ,培养了一批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了三峡电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效率,为三峡电厂创建国际一流电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布日期:2005年0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