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似乎永远存在争议。耗资1800亿元、已开工建设14年的三峡大坝被外电称为“水上长城”。
这个巨型工业旅游吸引物每年迎接全球百万游客观光。与大坝主体建成几乎同步,围绕其旅游资源的争夺烽烟突起,上至国务院领导,下至黎民百姓,都在关注其演进。
最近,驻鄂全国人大代表调研组一行来到三峡坝区,他们想亲眼看看:三峡大坝旅游在怎样“垄断”,谁在将大坝旅游当成“摇钱树”,如何化解当前矛盾,形成各方满意、市场认可的三峡坝区旅游发展格局。这其实也是有关决策层试图求解的难题。
随着三峡大坝去年5月份全线建成,坝区周边多家民营旅游企业突然打出“反三峡旅游垄断联盟”的招牌,宣称全国人民可免费参观三峡大坝。有漫画指责,全国人民出钱建成的三峡大坝变成极少数人牟利的“摇钱树”。
参与策划中堡村“小坛子岭”项目的宜昌天地人旅行社总经理桂千红说:“三峡坝区红线内人山人海,红线外旅行社、游船,甚至部分宾馆、酒店门可罗雀,无法生存。周边旅游企业和移民是在端着‘金饭碗’讨饭。”
去年9月,某杂志文章《三峡旅游凭啥垄断经营》,描绘了一批民营景点被“封杀”的惨状。文章经各媒体转载后,网上骂声一片。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加入“声讨”队伍。他们认为,三峡大坝作为人造景观,应弥补三峡被淹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损失,三峡总公司绝不应与库区民众争利,否则“于情于理于法,于国于民以及于三峡工程自身移民问题的解决均无法交待”。
随后,北京大学经济法学教授盛杰民等12位专家学者上书温家宝总理,指责三峡总公司“剥夺了守法经营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归结起来,各界轮番炮轰的目标有三个:三峡总公司及旗下的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封锁三峡专用公路;垄断大坝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将举国之力投资兴建的三峡大坝免费向公众开放,反而对游客每人收取105元的高额门票。
专注于工程建设的三峡总公司高层表示,起初无意开发三峡大坝景区旅游。但是,雄伟的三峡工程从1993年施工准备开始,就吸引了各界人士参观考察。 为缓解与日俱增的接待压力,三峡总公司于1995年成立专门旅游接待机构大三峡旅行社,坝区旅游起步。同年,大坝中外游客由1993年的3万人次蹿升至10多万人次。
为更好展示这一标志性建筑物,让游客充分一览三峡工程的“坝”气,2003年初,三峡总公司、深圳华侨城集团、宜昌市政府三方合资组建了长江三峡旅游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各方股比分别为63%、35%、2%。
“去年三峡大坝旅游人次为118万,其中113万人次是各大游船公司、宜昌市各旅行社、宾馆饭店组织的游客、通过公交车和自驾车方式进入的散客以及三峡工程参建单位自行接待的客人。三峡旅游公司直接组织的游客才5万人次,仅占4.2%。这叫什么垄断?”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沙先华说,“我们真是愧对了别人授予的‘垄断’称号。如果他们认为总公司违法,完全可以诉诸法律。”
直接背负“垄断”骂名的三峡旅游公司总经理陈孟炯觉得很冤:“门票价格由物价部门通过听证程序批准,并经过了湖北省行政复议。与其他景区一样,三峡坝区旅游经营对所有旅行社和游客开放,按市场原则运作。对旅游经营实体的结算价为75元/人,让利达30元/人,运行成本核算表明,每接待一名游客实际赢利不到5元,去年利润才300多万元,哪存在高额垄断利润?”
当打破垄断呼吁传遍全国,一开始自己也吃不准的三峡总公司向学术界求证,5月中旬组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郭寿康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等法律、经济、旅游专家,在三峡坝区闭门召开了一次研讨会。本刊记者全程参加。
研讨的结果:封闭管理不是垄断。“垄断”牌背后的目的是转嫁投资失误。
三峡大坝建设期间,一批前来“淘金”的投资者翘首以盼,这个将与长城、秦陵兵马俑齐名的三峡新貌会带来旅游发展的光明前景,房地产、旅游项目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坝区周边。但是,“商机无限”的预期证明只是投资者的一厢情愿。
“黄牛岩”、“小坛子岭”等景区因观坝效果不佳屡遭投诉,或经营举步维艰,或被政府认定为非法而关闭。房地产商原先料定坝区会发展为城市,事实证明判断有误。游客独睐三峡大坝,投资上千万元改建的三峡风情园,其三国马战表演等项目少人问津,现在连表演的战马都喂不起。
失意者不堪亏损,提出要与三峡大坝旅游捆绑销售,或者被收购,屡次谈判无果。三峡总公司随即被戴上了封锁、垄断、收费三顶帽子。
专家学者表示认可三峡总公司的意见:三峡专用公路封闭运行和凭证通行不是封锁,是建设期的一 种管理方式,出于三峡水利枢纽安全的考虑,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作出的决定。
许多专家认为,参观收费符合市场规律,三峡总公司对其投资的参观项目收取成本费用本无可厚非。免费参观意味着全国人民为少数享有旅游服务的比较富裕的国内游客以及海外游客买单。应该是谁享受服务谁支付成本才合理。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在应三峡总公司邀请考察完三峡坝区旅游之后坦陈,原来对大坝旅游不了解,只是看了一些民营景区提供的材料,“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垄断行业的反感”才签名为民请愿。
有了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的明确态度,遭到“误伤”的三峡总公司多少感到有些宽慰。但是,这并非意味着纷争已经结束。三峡总公司高层明白,作为独特的工业旅游景区,三峡大坝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带动周边旅游的初衷仍有待体现。
三峡大坝旅游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而兴起。从2005年起,三峡大坝游客连破百万人次,现已累计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预计今年可达130万人次,旅游收入逾2亿元,已累计向宜昌市上缴税收40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5A级景区。三峡大坝已成为湖北省和三峡沿线年接待游客人数最多的景区,也是我国年接待外国游客最多的景区之一,2006年接待外宾达28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近30%。
随着近年来游客人次的攀升,大坝旅游对周边的辐射作用逐步显现。例如,西陵峡一些新景点相继被开发出来,峡口幽谷中的三峡人家,就正在申报国家5A级景区。与秭归县联合经营的九畹溪漂流,日接待量最高上万人次,吸纳移民500余人就业,带动全县旅游综合年收入近亿元,占全县GDP的1/3。另外秭归凤凰山、屈原祠、神农架、神农溪等一批极具活力的周边景区,也开始从三峡大坝旅游的壮大中受益。
然而,这种带动仍处于初级阶段。三峡大坝旅游始终没有走出“门票经济”的模式,游客买票进入坝区,一般只逗留二三个小时,看完景点匆匆走人。三峡旅游公司也承认,三峡坝区现在仍只是过境地,远未成为旅游目的地,对周边村镇的经济辐射作用很有限。
景区留不住人,游客除了支付105元门票,在坝区及其周围几乎没有消费。行色匆匆的游客,“连个橘子都不买”。
旅游经营也处于较低水平。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说,他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让游客感受原汁原味的大坝。当前的导游词莫衷一是,导游服务缺乏规范;截流纪念园的观光游览如走? 砉刍ǎ恍矶喙劬暗懔?樯艽蟀勇糜蔚淖柿隙济挥校挥行┩庥锏加未嗜镁惩庥慰腿缱乖莆怼???
这种担心不无根据。人大调研组成员吕忠梅陪同客人参观三峡大坝有二三十次之多,但她“对三峡大坝的印象仍然很零乱,对这个蕴含诸多‘世界之最’的工程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她认为,如何在让游客快速领悟大坝内涵,如何通俗呈现诸多“世界之最”,如何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水电知识,等等,都是旅游经营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峡总公司、旅游界、各级政府都在探求纷争根源和破题之道。
抛开旅游风波中的是是非非,坝区周边至今没有形成像样的产业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
宜昌市三峡工委主任王万修说,坝区周边移民共2万多人。三峡工程大规模建设曾为移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当时的三峡坝区左岸甚至被称为“小香港”。2003年后,工程建设进入尾声,繁忙喧闹的三峡工地渐渐沉寂,“小香港”人去楼空,坝区移民失去就业、经商、房屋出租众多机会,收入陡降,一些人生活无着,看着坝区游客人头攒动,心理落差巨大。
由此,大坝旅游被各级政府寄予了带动周边旅游和移民就业的厚望。湖北省的规划开宗明义支持三峡旅游公司发展成三峡旅游的龙头企业,把三峡坝区建设成世界级的工业旅游景区,从而牵引坝区周边乃至库区扩大旅游消费市场。争创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宜昌市政府也决心履行制止恶性竞争行为、维护坝区周边环境的责任。
三峡总公司也希望做强做大坝区旅游。这是三峡库区具比较优势、能提供就业机会、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也是践行他们两年前所提的“四个一”水电开发理念,即“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重要抓手。
三峡总公司着力经营整个三峡旅游的核心卖点――大坝旅游,曾设想在15.28平方公里的坝区内建设博物馆、水族馆等关键设施,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打造兼具爱国主义与水电科普教育功能的人文科技之旅,尽量延长“游”的时间。把吃、住、行、购、娱放到坝区周围3公里?10公里区域,从而促使周边相关产业商机再现。
然而,在“垄断”的误判下,“把旅游业作为坝库区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和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只停留在口号上。地方政府和三峡总公司都意识到,整合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壮大旅游企业已势在必行。
调研组的人大代表呼吁,各利益主体应联合起来,? 餐?蛟臁叭?峡品牌”,为了小团体利益恶性竞争甚至恶意诋毁的现象,决不能在三峡大坝这一世界级旅游品牌上蔓延。□
发布日期:2007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