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说:三峡地灾防治成效斐然
专家评说:三峡地灾防治成效斐然
□ 本报特约记者 张立先 本报记者 韩 健
滑坡是长江上游分布较为普遍的地质现象,三峡水库蓄水和库水位变动,有可能导致库岸失稳。怀惴疑问,记者走访了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烈荣,请他就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评估。
记 者:据我们了解,三峡库区两岸已查明的崩塌、滑坡体有2490处,大小泥石流沟90余条。我们想请您就这个话题,谈谈您的看法。
李烈荣:三峡开工前已查明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在三峡库区干、支流5300多公里岸线中,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440多公里,需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139公里。此外,移民新城镇迁建及公路等专业设施复建过程中,高切坡和基础超深问题较为突出。共有高切坡1428处,部分高切坡稳定性较差,需要实施工程治理。
从1982年到三峡建设开始的12年内,长江三峡库区两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近百处,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重庆市云阳县规模较大、影响较严重的各类滑坡就有351处,每年频繁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不仅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房屋、道路、供水供电管网、桥涵、码头等各类建筑物,毁坏耕地和植被,影响各项工程建设。有的滑坡快速入江造成涌浪,危及附近的船只和村镇,堵塞航道。如1985年新滩的一次滑坡造成高达70米的过江涌浪,其上、下游各10公里的江段内96条船只沉没。
记 者:自2001年6月至2003年6月蓄水前两年内,国家已投入40亿元用于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实际效果如何?
李烈荣:对影响135米水位的197处滑坡、81处塌岸防护工程以及奉节、巫山、巴东3个县城的高边坡、超深基础进行防治和处理。很显然,正是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沿岸的地质灾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长江沿岸的地质灾害已经大大减轻。
记 者:2003年12月,根据国务院三峡建委会意见,由国土资源部和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牵头组织,编制了《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请问这项规划实施顺利吗?
李烈荣:三峡库区三期地灾防治工作从2003年7月编制规划,历时两年半时间。经历了规划编制、项目评估和再论证三个阶段。在此期间,温家宝总理曾作过7次重要指示,曾培炎副总理做过28次批示,国务院办公厅组织过5 次以上的工作协调。
作为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单位,国土资源部领导高度重视三峡库区三期地灾防治工作。部领导多次深入三峡库区,调研二期地灾防治工程成效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三期地灾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安排和土地集约利用情况。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治理规划》确定了崩滑体、塌岸和高切坡等4000多个项目,为确保三峡库区地灾不影响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使受三期蓄水后稳定性恶化的崩塌、滑坡和塌岸威胁的移民安全及时得到保护,避免蓄水后水下工程难以施工或增大投资,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提出了一批受三期蓄水影响的崩塌滑坡治理项目、塌岸防护项目和搬迁避让项目等纳入应急治理项目,在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后决定先期实施。
2006年初,国家发改委批复三期地灾应急治理项目302个,其中重庆市237个,湖北省65个。同时,国家发改委还下达了重庆市二期地灾防治工程的15个后续项目投资计划。此后,财政部按照项目概算的60%比例,向重庆市和湖北省拨付了应急治理项目资金。
记 者:时间紧,任务重,地质灾害重点项目是如何抢在156米蓄水前完成的?
李烈荣:一是解决突出问题,促进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部分项目由于涉及征地和施工方案调整须经重新评估等因素,开标时间较晚。对于这些项目,要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征地拆迁以及其他配套工作,确保5月底前开工。
二是突出重点,力保受洪水和蓄水影响工程。重点保证汛期丰水位线下和156米水位线下工程按时完工,综合分析洪水影响程度、水下工程量、人员设备情况等,确保按计划按时间完工。
三是加强指导监督,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以及重庆市、湖北省有关部门都加强了项目的监督检查,并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
记 者: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烈荣:一是确保三峡工程156米安全蓄水,保证国务院重大决策的实现。二是使三峡库区133个涉水移民城镇和众多农村移民集中的居民点的地质安全程度得到提高,保护近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重要复建设施。三是减轻社会民众尤其是受地质灾害威胁居民的心理负担,减轻或消除移民安置工作中因地质灾害而产生的一些不良社会影响,有利于促进库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可以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保护土地资源? ?;ど搅种脖唬?跎偎?亮魇В?;と?峡库区青山绿水的良好环境。
发布日期:2007年0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