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三峡移民战线的“老黄牛”

??追记重庆市忠县移民局原副局长杨盛金
本报记者 吴豪强 通讯员 成惠明
  公桌上,端放着一份《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抽屉里,有一大摞工整地记录着每一次农村移民调研情况的工作笔记。雨伞、草帽、雨靴、皮尺……,整齐而随意地放着,还在静静地等待着一个随时准备下乡的人。
  然而,这些物品的主人??忠县移民局原副局长杨盛金,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于2009年11月8日与世长辞,年仅58岁。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1月4日晚上7时多,正在家里吃晚饭的杨盛金突然冒出一句话:“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办……”当妻子熊祥玉正为丈夫这句突然冒出的话而惊讶时,杨盛金手中的筷子已经掉落,他随即瘫倒在地。
  “突发脑溢血!”杨盛金被立即送往忠县人民医院抢救。
  忠县移民局副局长徐华秋回忆说,11月4日那天,老杨找来10个移民乡镇的干部,逐个了解移民信访稳定个案,同他们研究具体的解决办法,中午1时吃了碗面条后,又接着和大家研究,直到下午6时多。
  也许是回家后脑子里还在想着白天的工作,一激动没缓过神来,杨盛金就昏倒了。之后,他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不幸的消息传来,忠县移民局局长吴盾的眼泪就在眼眶里直打转儿,“他太累了,他就是一头老黄牛……”
  11月10日,国务院三峡办综合司发来唁电称:杨盛金同志堪称三峡移民战线的“老黄牛”。
  11日凌晨5时50分,杨盛金的骨灰安葬在忠县公墓。在这里,他能永远眺望终生相伴的长江,永远守望为之魂牵梦绕的三峡移民。
忠县移民工作的“活字典”

  杨盛金永远地走了,这让忠县的移民干部们感到失落。他们说,21年来,杨盛金从未离开过又苦又累的移民工作,是忠县移民工作的一部 “活字典”。
  与杨盛金共事14年的忠县移民局农安科干部蔡绍东说:“老杨常说,要搞好农村移民安置工作,一定要有过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过细的调查研究。”“不熟悉移民政策,就不配当移民干部。”杨盛金随身总是带着笔记本,详细记录着移民资金、移民身份、移民安置办法、移民审批程序、移民规费减免等相关情况。
  忠县移民局副局长赵厚祥曾经在一个村小学工作,学校附近的几个农民找到他,说他们的房屋在淹没线以下,要求纠正过来。
  “没有想到,我把这个情况向老杨一反映,他当即就给出了明确答复。”赵厚祥回忆,“老杨说,这几户人家在卫星桥附近,他们的房屋在淹没线上,1992年实物指标调查的时候,高出淹没线二三十厘米的样子。”
  无论是国家移民政策法规,还是忠县12个移民乡镇以及每个移民户的情况,杨盛金都烂熟于心,了如指掌。“不管是什么移民问题,他心里总是有数,我们大家平时有什么不太清楚的,都能在他那里找到答案。”赵厚祥说。
最艰苦、最难做的事情总往自己肩上扛

  “他总是站在最前沿,把最艰苦、最难做的事情总往自己肩上扛。”吴盾说,“他把大部分节假日和业余时间用在了工作上,每年工作都达320天以上,常常起早摸黑,深夜十一二点才从办公室回家。”
  乌杨镇塘土村是三峡库区移民惟一的全迁型岛中村,由于这里土壤肥沃,村民祖祖辈辈种菜卖菜,收入也还不错,当地村民自认为日子过得十分滋润,说什么也不愿外迁,是全县移民外迁工作中的一块“硬骨头”。
  杨盛金与53名干部一道进驻该村进行动员。在蚊叮虫咬、缺电、交通不便的塘土坝上,杨盛金一住就是3个月。白天,杨盛金和大家一起帮助移民生产劳动;晚上,杨盛金带着手电筒入户宣传政策,帮助移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3个月后,全村1259人就外迁了近1000人。全县外迁移民工作最大的难点被“精诚”化解。
  “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汗来一身泥,忙碌奔波为移民。”11月10日,在忠县县委、县政府为杨盛金召开的追悼会上,涂井乡友谊村五社社长周召文,代表当地33户132位移民,含泪写下这样的挽联。
“杨局长是好人,挨了我们那么多骂,他都不生气,现在想起来真后悔。”周召文说。
  1997年,忠县在涂井乡旺汉三社开展三峡移民就地后靠试点,消息一传出,立即遭到移民的反对。
  在几次动员都不奏效之后,杨盛金干脆回家背来铺盖卷,和几位移民干部住进了村委会办公室。空闲时间就召开动员会。开一次会没效果又开第二次,第三次……在动员了4个多月、开了100多次动员大会后,周召文感觉“招架不住”了。“没见过这么能磨的干部。”周召文说,他带头搬了,紧接着,其他移民也全部搬到了新家。
  杨盛金的办公桌上有一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日志》,上面显示:3月6日,到涂井乡友谊村调研农民沼气池建设;3月13日,到汝溪镇为“孤岛”移民选择安置点;3月16日,到新生镇,黄岩4社群众反映人多地少问题……在今年3月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下乡调研达9次。据了解,今年4月至8月,长江委派驻忠县专家组20多人住在忠县搞外业调查。5个多月时间里,年近六旬的杨盛金冒着酷暑,与专家组成员一起翻山越岭到村组搞调查测量,忍饥挨饿进村入户了解情况。9月份,杨盛金又带队到武汉与专家衔接,住民房,吃食堂,一呆就是1个多月……

用生命践行 “移民为先为重”的内涵

  认识杨盛金的人,都觉得他脾气好。和他多年共事的同事说,这主要还是源于杨盛金对移民深厚的感情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杨盛金常说:“我们移民干部,大多是农家子弟,都明白故土难离的道理。不要以为自己是在执行国家政策,就态度生硬,要以极大的耐心,为移民摆事实,讲道理,否则,即使移民搬迁了,也不会心服口服。”
  “杨局长是个正儿八经的好干部。”涂井乡移民敖万元说:“我给他装烟,他说每天10点钟才抽;10点钟给他装烟,他又说今天的烟已经抽过了。来检查,我们要给他煮鸡蛋、杀鸡吃,他说吃了身上发痒,吃了要过敏,只吃红苕稀饭。”
  “在他带队到新疆劳务试点的火车上,马建平的家属生病了,杨盛金把卧铺让给她……”涂井乡干部李宗仕至今都还记得那感人的一幕。
  2002年8月,忠县运送任家镇移民外迁到合川市十塘镇落户,杨盛金负责运货车队。在合川境内一交叉路口引道指挥时,一辆突然熄火的小车被后面紧跟的货车撞飞,将杨盛金撞到公路护拦中间卡住。杨盛金不顾伤痛,坚持把移民的货物安全送到了安置地。
  新生镇移民陈宗群现在已是一个年出栏生猪1200多头、出售仔猪500多头的养殖大户。2004年12月,杨盛金到村里看到陈宗群很能吃苦、也有文化,鼓励他发展养殖业带动移民致富。杨盛金帮助出点子、选场址、协调资金,使陈宗群从开始养20头猪逐步发展壮大,还带动了周边近百户移民发展养殖业。
  涂井乡凤山村100户移民群众种植有成片的优质青脆李,每年能产果20多万公斤。三峡二期蓄水后,当地唯一的出入通道水趟桥被淹。在上级尚未下达资金计划的情况下,杨盛金多方筹集资金,促成移民乡镇建造了渡船17艘,修建库周机耕道9公里、人行道11公里,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杨盛金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鞠躬尽瘁的内涵,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杨盛金曾被国务院三峡建委授予“移民外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评为“重庆市移民党建优秀基层干部”,在三峡移民工程中被荣记三等功。
  听到杨盛金去世的消息后,忠县数千名移民争相送别,上百位移民代表到灵堂悼念,东溪外迁山东移民刘德海赶来了,忠州镇皇华“孤岛”搬迁移民张和长赶来了,新生镇调地安置移民陈宗群赶来了,复兴镇后扶项目受益移民周康和赶来了,东溪镇居民点安置移民何光权赶来了,乌杨镇集镇安置移民花福贵赶来了……他们说:“杨盛金给我们办了不少好事,就想送送他最后一程。”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