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破解“三峡新课题”的金钥匙

  三峡工程从动工之日起,采用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运用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这一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经过近十年的工程建设实践,以“四制”为代表的三峡工程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并被业内人士誉为“三峡模式”。
  在“三峡模式”的管理机制下,合同是维系三峡工程参建各方的纽带,业主与各参建方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这给三峡建设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型工程建设,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不要精神文明?与业主签订了合同的参建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不要讲奉献、顾大局?相互之间要不要讲团结、搞协作?
  有人把这些问题称为“三峡新课题”。
  作为一种载体,劳动竞赛破解了这一“三峡新课题”
  1995年11月,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丁华参观三峡工程。在去三峡工地的途中,三峡总公司原副总经理秦中一、工会原副主席徐美琴,就如何在三峡工程开展劳动竞赛这一问题,与张丁华进行了讨论。其实,三峡总公司对这次讨论,是有备而来的。
  当时,三峡工程的主体工程大开挖已全面铺开,对外交通公路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调动广大三峡建设者的积极性?如何抓工地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了三峡建设者面前。
  建国以来,我国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劳动竞赛一直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然而,面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三峡工程建设,面对以合同为纽带维系参建各方的三峡工程,面对机械化程度高而非人海战术的三峡工程,面对工程量巨大且工期紧的三峡工程,面对业主与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三峡工程,传统的劳动竞赛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对此,三峡总公司决策层认为,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三峡工程建设的劳动竞赛模式。
  三峡总公司的想法得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赞同。由此,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中国水利水电工会、湖北省总工会、三峡总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及其他参建单位,组成长江三峡工程劳动竞赛委员会,负责三峡工程劳动竞赛工作的领导协调、检查监督和评比表彰。
  1997年9月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三峡工地召开长江三峡工程劳动竞赛活动启动大会。1998年年2月20日,长江三峡工程劳动竞赛委员会下发了《长江三峡工程劳动竞赛实施办法》。“办法”将参建各方划分为施工、设计、监理、运行 管理四大块,各块可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组织劳动竞赛。如监理单位的“四比四看”,即比建章立制,赛监理工作规范化程度;比监理手段,赛现场监理的到场程度;比监理业绩,赛监理工作的实际成效;比人员素质,赛监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施工单位的“五比五看”,即比工程质量,看单元工程的优良率;比工程进度,看生产计划的完成;比合同管理,看执行合同的严肃性;比安全生产,看人身、设备事故发生率;比文明施工,看施工管理水平等。
  对在三峡工地搞劳动竞赛,三峡总公司决策层从一开始就给予高度重视。为加强对劳动竞赛的领导,总公司由一名分管工程建设的副总经理主管劳动竞赛活动。对劳动竞赛所需经费也给予大力支持,据统计,三峡总公司每年仅用于表彰劳动竞赛的先进集体及个人的费用就近100万元。
  自劳动竞赛开展以来,三峡工地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精神文明,涌现出大量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据不完全统计,共产生先进单位15个、先进集体61个、先进班组102个、优秀建设者130名。其中,部分先进集体和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从三峡走向全国,共产生全国劳动模范6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7名、省部级劳模2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班组2个。
  在三峡这块热土上,劳动竞赛这一与共和国同龄的事物,在建设者的手中,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变化出了万般花色。
  劳动竞赛中的科技含量,使三峡工程建设如虎添翼
  作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力施工单位,葛洲坝集团对组织劳动竞赛有着丰富的经验。三峡工程具有工程量巨大、质量标准高、施工技术复杂的特点。面对施工中的高技术、高标准和高强度,他们认为,如果像以往施工中仅凭拼体力、设备、资源来搞劳动竞赛,是不能满足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的。在三峡组织劳动竞赛,应更多地表现为知识、科技、劳动者素质及人才等方面的较量。他们为此把群众广泛参与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融入到劳动竞赛中。
  1999年,是三峡工程二期混凝土浇筑第一个高峰年,三峡建设者需完成448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目前国内已建最大水电站二滩电站的混凝土总量。围绕448万方的混凝土浇筑,各参建单位展开了劳动竞赛。
  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所属施工单位,在施工中率先使用了以塑料水管代替钢管对混凝土进行冷却的新工艺。此项工艺因其具有经济、快捷,易于运输和安装等优点,迅速在三峡二期混凝土浇 筑中得以推广。有人统计,仅葛洲坝集团一家,采用此项工艺后,就节省材料费1600万元左右。
  针对朱?基总理关于“质量责任重于泰山”的指示,葛洲坝集团提出“自我加压,浇筑内优外美混凝土”的口号,开展质量流动红旗竞赛,狠抓工程质量。一公司经理薛德发没事就到“左邻右舍”学习混凝土浇筑的经验,发现好的做法立即向部下推广。到后来,他想,光学内部单位的经验还不够,还得向兄弟工程局学习好的做法。从青云、三七八、三联到水电武警,看设备配置,看仓面指挥,看文明施工,充分利用三峡这个大竞技场中潜在的师资资源。葛洲坝人放下架子,博采众长,不耻下问的做法,一时间在三峡工地传为美谈。
  在狠抓工程质量的过程中,三峡建设者提出了向科技创新要工程质量的口号。为确保每一方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建设者在每个仓面浇筑前,都进行了严格完善的仓面工艺设计。但仅有仓面工艺设计还不够,还要有严格的过程控制。这一工作以往大多由质检员、监理人员现场跟踪管理来完成。由于人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一致,记录的数据有时候并不能真实反映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为此,三峡总公司与葛洲坝集团、监理单位联合研制了“掌中宝”式的智能盯仓器。盯仓器可将混凝土浇筑工序模块化,对数据进行现场记录、分析。利用盯仓器,施工人员和质检人员能立即判断所浇混凝土是否合格。
  在武警水电部队,流传着“一个小发明,工效翻三番”的故事:2001年,武警官兵针对生产实际,用一个直径50毫米的钢管焊接起一个长约1米的M型支架。利用这个不起眼的小支架,在双线五级船闸闸室边墙止水结构模板的安装中,原来需要3个人两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两个人一天就可轻松完成。
  据宜昌市专利局2001年统计,三峡工程已使用专利技术700多项,其中围绕工程建设及其技术申报的专利技术共有96项。
  在三峡工程近十年的工程建设中,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管理难题,一直是劳动竞赛考核的重点。它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工程科技攻关计划的顺利实施,促进了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劳动竞赛为施工单位展现自我提供舞台
  三七八联营总公司是由分别来自湖南、陕西、四川的中国水电三局、七局、八局组成的联营体。联营体组建伊始,由于职工的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施工一度受到影响。
  按合同规定,1997年12月27日,三七八联总承建的三峡厂坝二期三标工程将浇筑第一罐混凝土。但由于基础开挖迟迟不能交面,使得混凝 土浇筑工期严重滞后。三七八联营总公司为此受到业主的严厉批评。市场经济是严酷的,此时的三七八联营总公司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承认失败,要么迎头赶上。
  1998年2月18日,三七八联营总公司的新任总经理杨南安走马上任。上任后的杨南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统一领导班子思想的基础上,开展劳动竞赛。联营体的三个局,各自都有不服输的心理,劳动竞赛恰好为他们摆下了展现自己的擂台。在劳动竞赛的有力促进下,清基交面工程很快完成,滞后的工期也赶了上来。
  三峡厂坝机组尾水肘管模板的设计、制作和安装,是一项费时、费工、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三七八联营总公司于1998年4月开始这一工作,并计划于同年6月25日制作出第一批肘管模板。对此,美国专家表示怀疑。他们开玩笑地说,如果三七八联总能在6月25日制作出第一批肘管模板,他们将买酒庆贺。不服输的“三七八”人加班加点,精心组织施工,硬是在6月10日完成了第一批肘管模板制作。职工们高兴地说,劳动竞赛为这次胜利立下了头功。
  在技术协调上,三七八联营总公司鼓励下属三个工区集思广益,调动职工积极性。1998年他们用于奖励一线工人的质量奖金达340多万元。
  由中国水电十四局和水电四局组建的青云公司,把劳动竞赛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贯穿于生产施工全过程。为了提高混凝土浇筑强度,确保生产计划完成,该公司将常规的劳动竞赛分解为工程进度、重点形象、混凝土浇筑“一条龙”、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指挥协调、设备完好8个项目。除以上固定的竞赛项目外,他们在大型机械设备拆除安装、钢筋安装、拦污栅浇筑、背管浇筑、门槽埋件安装等重点项目上又组织了小指标赛、单项赛、阶段赛,及时完成了急、难、险、重的任务,保证了公司的整体计划的顺利执行。
  青云公司各二级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组织了单班、单机、单车超产赛,个人或班组生产超过规定的产量,当日兑现奖金。这些措施的采用,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计划的完成,使单元工程优良率不断提高,施工进度不断加快。更重要的是劳动竞赛提高了员工的合同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潜能,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素质。
  在组织劳动竞赛过程中,青云公司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在质量、安全方面舍得投入,班前会上把应注意事项讲清楚,让职工心中有数。同时,加大了质量、安全的考核力度,实行重奖重罚,凡是违 章作业的一律予以处罚,部门领导负连带责任。曾经有一个大队长连续两个月被罚款700元。这件事对职工影响很大,职工们对质量、安全工作再不敢掉以轻心。
  组织严密,措施得力,是在劳动竞赛中致胜的法宝
  综观三峡工程劳动竞赛的开展情况,其特点极其鲜明。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各成员单位都成立了劳动竞赛委员会或劳动竞赛领导小组,下设劳动竞赛办公室,且有专人分管;二是主题鲜明。三峡工程劳动竞赛一直紧紧围绕三峡工程建设;三是内容多样。各参赛单位根据本单位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确定劳动竞赛的内容;四是考核办法确实可行。三峡工程劳动竞赛将同类型企业单位的互评改为非同类企业、单位的考评。即设计、监理单位评施工单位,设计、施工单位评监理单位,施工、监理单位评设计单位;五是评比条件“苛刻”。三峡工程劳动竞赛所评出的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先进班组和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是三峡工程所有参赛单位和建设者的杰出代表。
  三峡工程劳动竞赛开展以来,在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开展劳动竞赛的经验方面,回答了一些具体问题。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不要搞劳动竞赛的问题;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劳动竞赛,要不要讲精神、讲奉献的问题;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问题;四是如何将过去分散的、突击性的、封闭式的劳动竞赛,规范到有序的、跨企业的开放式劳动竞赛,即提高劳动竞赛层次的问题;五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劳动竞赛激励机制问题,即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鼓励为辅的原则。
  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三峡工程劳动竞赛委员会主任纪明波,对三峡工程劳动竞赛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特大型工程,怎样把参建各方团结起来?怎样把全体三峡建设者组织起来?怎样把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怎样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优质、高效地完成工程任务?三峡工程劳动竞赛对此进行了很好的回答。三峡工程劳动竞赛的成功开展为国家其他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是三峡建设者奉献给全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大坝。(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 于翔汉 通讯员 解明学
 
 

发布日期:2002年08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