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迎来多情的眼光
――中国戏剧家协会赴三峡采风团采访侧记
6月14日至21日,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李默然领队,中国戏剧家协会三峡行采风团一行54人来三峡工地采风,重大工程建设场面深深吸引了艺术家,他们深入到施工现场,向工程建设者作了慰问演出。
六月的三峡留住了艺术家们的声音和背影。
“心里感到非常内疚”
今年75岁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出现在三峡工地,走到哪里都有人认出他。游客和工人师傅们找他合影,他都愉快地答应。很多人第一次见到他,都称赞说,“李默然天生就是艺术家的形象”。
这位人们熟悉的艺术家,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刻苦的学习精神,先后在许多著名话剧中扮演角色,而且表演自成一体,成为中国剧坛上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家。1962年,他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凭借敦厚雄壮的外形和深沉的气质,生动、自然地再现了邓世昌这一光辉形象。1964年,他又拍摄了他的第二部作品《兵临城下》,成功的塑造了姜部长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他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多方面的艺术才华。近年来,年逾古稀的李默然,依旧活跃在话剧舞台上。
李默然曾三次参加三峡工程上马前全国政协讨论,对10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他深情地说,赞成和反对三峡工程的人,都有一颗为国家、为民族命运着想的心。看了三峡工程,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壮举,是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工程。
依然是深沉而又敦厚的身影,洪亮而又多情的声音。在工地演出现场,在与建设者的座谈会上,他多次内疚地说:“看了三峡工程,我们文艺工作者只有内疚。我们没有把这个伟大的工程,把这个体现民族精神品质的工程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他说,他要向所有的文艺界朋友介绍三峡工程,让他们来受一次教育,来体验生活,创作出能够反映建设者生活的优秀作品。
他像一粒种子,把三峡工地当作土壤,寻找着让梦想生根发芽的机缘。他带着50多名艺术家,沉浸在三峡工程巨大的精神感染里。
“这里非常安静”
2001年,女作家王海令鸟创作的以婚外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牵手》改编成电视剧后,在全国读者和观众心中生产了强烈的反响。她的同名小说也备受读者青睐,推出不到一个月已再版6次,印数突破10万册。她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出为物质生活匮乏所困的普通劳动女性的艰难,而深深地吸引了平民女性,尤其那些下岗女性的视线。她说,我最喜欢的生活态度是:宽容的、理解的、不强加于人、不带任何偏见 的态度,这样的故事就在一种非常真实的生活状态里,读来就感到会心和共鸣。
第一次到三峡工地,王海令鸟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女孩,浑身洋溢着活力。笔者问她对三峡工地的印象,她说,这个工地不是我想象中千军万马的场面,非常安静,它反映了真正的现代水电工程管理水平。这种静悄悄给我的感觉特别强烈。
谈到建设者的婚恋生活和精神状态,王海令鸟说:“我认为三峡工程是一种大规模的集团行为,人是工程的关键。作家创作就要关注建设者的命运和生活。这些人生活和工作在三峡工程这个大背景下,你把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写出来了,工程也就写出来了。我参观三峡工地,就只关心这些建设者的家人、生活和子女教育。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在三峡工程这个大背景下,把建设者的家庭生活写好了,会非常阳刚,非常壮美!三峡工程应该有自己的英雄群体。”
谈到她将着手创作的《牵手》系列。王海令鸟说:“《牵手》的后续系列将以夫妻为轴辐射出男女之间的情感、友情、家庭的亲情。中国所有的夫妻模式可能发生的事情都会得以表现,同样是贴近生活的天天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我想把中国人的这段情感‘穷尽’了。目前,我已经有一个‘奇妙’的构想,这次家庭是没有第三者的,但非常好看。”
“这里的从容让人信赖”
在剧协采风团成员中,年过50岁的沈虹光是一个腕级的剧作家。她的现任职务是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发表话剧剧本、电视剧脚本、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计百余万字,其中《五二班日志》获全国优秀剧本奖;《同船过渡》参加北京1994年话剧交流演出,获文化部文华奖、全国第四届戏剧会演编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994年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女杰之一。笔者第一次采访她,被她的冷静和真实所征服。
沈虹光见证过1954年的长江大洪水,童年的记忆让她对水产生敬畏。她曾多次来三峡工地,了解工程中的每一件大事,熟悉过去的中堡岛和现在的建设进展。她说,湖北人对水利工程不太陌生和惊诧,也能自然地接受它,这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情感。早在三峡工程动工初期,她曾来过三峡工地,陆佑楣总经理接待时,针对当时的反对声音,做出自己冷静的、理智的解释,提出用国际一流标准来要求自己,从不回避不同声音,优雅从容地面对现实,这种态度让人信赖。
在作家沈虹光眼里,三峡工程是一个庞大的机器,它体现了专业化和职业化。她说,随着工程推进,人们对各? 治侍獾娜鲜抖荚谏罨??煌?纳?音就象是一把利剑悬在头上,让你时时考虑要回答并完善地解答它。如何用微观的艺术来反映三峡工程?沈虹光有自己的见解。她说,三峡工程的大背景决定着每一个建设者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写好了建设者的生活,也就写好了工程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工人师傅建设三峡是为了生存,但在巨大的精神感召下,他又会产生职业的尊严感。这是很现实的。
水电工人婚恋矛盾深深吸引着作家的目光。沈虹光认为,水电建设者牺牲家庭和子女教育,是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经济制约的结果。水电工人通过劳动来求得生存,这是对家庭负责,也是人生最正当的要求。建设者自觉地把生存欲望和国家建设结合在一起,这就体现了非同一般的境界。(中国三峡工程报 记者 彭宗卫)
发布日期:2002年0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