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对三峡工程建设的一点感悟

□ 本报记者 于翔汉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已经取得胜利,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人在长江上成功实施的第三次截流。据专家介绍,早在1997年,有关明渠截流的科研工作就已经开始进行。有人说,三峡工程建设一改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工程大会战”、“胡子工程”、“人海战术”的种种弊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工程管理和建设更趋于科学和理性。
 在导流明渠截流现场,一辆辆满载抛投物料的大型载重汽车,井然有序地驶向龙口,上、下游戗堤堤头一步步地向江中逼进。截流施工现场场面壮观、气氛热烈。但截流现场,除了开载重自卸车的司机外,几乎看不到别的施工人员。显然,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是在一个高效的现代化信息指挥系统的指挥下进行的。
 在三峡工地采访,面对日渐长高、长壮的三峡大坝,笔者常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三峡建设者何以在短短的十年间将几代人的梦想变成现实?除了防洪、发电、通航三大效益外,三峡工程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就在三峡大坝下游38公里的江面上,巍峨耸立的是闻名中外的葛洲坝电站。从1970年12月30日开工,到1989年工程竣工,中国水电人用了19年的时间建设葛洲坝工程。这期间,由于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问题,国务院一度决定葛洲坝工程暂停施工,后来又复工建设。
 作为三峡工程的实验坝,葛洲坝工程无论从装机容量、规模、技术难度,还是从当时的综合国力、社会环境,都不能与今天的三峡工程同日而语。
 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及建设监理制,组成了三峡工程建设管理的“四制”。这一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在三峡工程近十年的建设历程中,以它无可争议的建设成就,向世人证明了它的科学性。而这一管理模式也被业内人士认可。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长期以来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产权关系不清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项目法人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必须时刻算经济账。“大会战工程”没有了,“胡子工程”不见了,而“工期马拉松,投资无底洞”的现象,也在三峡工地被三峡建设者彻底消除。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水电工程建设的一系列顽症得到彻底根治。三峡工程临时船闸标段最高报价与最低报价之间的差价竟高达4.2亿元人民币!那种工程由国家分配、施工单位坐吃现成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三峡工程的管理更趋于理性和科学,一切以制度为准则,一切以合同为依据,备受人们关注的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
  步入市场经济的三峡工程建设,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驶上了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车道。这,也许就是三峡工程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发布日期:200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