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滴水不漏的铜墙铁壁(下)


□ 本报记者 于翔汉
 如果说大江截流是三峡二期围堰工程中的攻坚战,那么,紧随其后的防渗墙施工则是决定二期围堰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大江截流后,二期围堰雏形已经形成,建设者在为其加厚、加高增强稳定性的同时,灌浆防渗工程也全面铺开。
 三峡二期围堰是深水高土石围堰,堰高近90米,施工水深达60米。用于填筑围堰的材料除部分块石外,主要是花岗岩风化砂。因此抛填的围堰堰体密度,尤其是水下密度较低。为使围堰滴水不漏,真正成为三峡二期工程施工的挡水屏障,就要在土石围堰上钻孔到基础岩石,并压灌混凝土形成防渗墙。这就是说,要在三峡二期上下游土石围堰体内,各筑起一道道混凝土墙,从而形成挡水屏障。有人形象地称它为“水下的三峡大坝”。
 然而,防渗墙施工中存在着许多技术难点,如造孔精度和孔壁稳定问题、硬岩及块球体处理问题、深槽段基础岩石陡坡处理问题等。为此,建设者在施工中采用了许多先进的大型设备,如液压铣槽机、机械式抓斗、冲击反循环钻机、高压旋喷泵等。同时,建设者采用了许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如风化砂振冲加密、平抛垫底预灌浓浆、“铣砸爆”成槽工艺、高压喷射灌浆及塑性混凝土材料等,从而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工期。在那些日子里,工地上昼夜施工,科技创新屡见不鲜。在这一过程中,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典型人物。
 承担三峡二期围堰防渗墙施工的中国水电基础工程局有两个能人,一个叫张学仁,一个叫邱信彪。张学仁是主管现场施工的工长,邱信彪是主管现场设备的工长。二期围堰陡坡段防渗墙施工是一大难点。如左岸上游围堰深槽段有一6.25米长的陡坡,坡度在73度到76度之间,高差竟达到30多米。在这样的陡坡面要嵌入防渗墙,只能是台阶式的嵌进基岩,而且入岩深度不小于50公分。在这样的陡坡面上钻孔,钻头打滑。有一个钻孔,打了整整48个小时,坚硬的岩石纹丝不动。为解决这一难题,张学仁和伙伴们吃住在工地,日夜钻研,最后用冲击钻一分钟钻40下的土办法,攻克了这一难关。
 二期围堰防渗墙是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防渗工程。难度大的工程离不开先进的设备,在二期围堰防渗墙施工现场,集中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防渗设备。这些设备能否适应二期围堰特殊的地层需要,要进行一系列的性能实验、工艺实验,需要熟悉设备性能的人来管理它、驾御它。邱信彪担负着包括德国双轮铣、意大利全液压钻机等价值6000多万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为了摸清新设备的性能,找到适 合三峡特点的操作工艺,邱信彪常常盯在现场记录实验数据,及时维修设备。施工中广泛推广应用的冲击反循环钻机,就是他参与研制的。
在三峡二期围堰防渗墙施工中,像张学仁、邱信彪刻苦钻研,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1998年6月18日,经过葛洲坝集团基础公司七个月的艰苦奋战,二期围堰下游防渗工程全线告捷,为基坑限制性抽水赢得了工期。
 1998年6月25日上午10时,二期围堰基坑限制性抽水正式启动。
 此时,众目关注的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可谓胜券在握。就在人们弹冠相庆之时,一场更大的考验降临了。
 八次洪峰求证中国水电科技的经典之作
 1998年6月28日,长江重庆至宜昌区间突降大雨。其中,万县至奉节、奉节至巴东等区域在这一天平均降雨达94.8毫米和109毫米。与以往相比,这次降雨具有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为历史所罕见。
 老天仿佛有意考验三峡工程。此后,长江流域暴雨连绵。一场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暴发了。
 直得庆幸的是,此刻的三峡二期围堰防渗工程已经收尾。然而,刚刚建成的二期围堰能否在洪水的袭击下稳如泰山?刚刚完工的防渗墙能否在洪水的袭击下滴水不漏?人们的心悬了起来。
 6月30日,长江洪水以每秒37000立方米的流量通过三峡坝址;
 7月1日凌晨,为确保二期围堰安全度汛,基坑暂停限制性抽水;
 7月2日上午8时,长江洪水以每秒46300立方米的流量通过三峡坝址;下午14时,长江洪水流量达每秒50000立方米;晚上20时,长江洪水流量达每秒51000立方米;
 …………
 此后,洪峰一次比一次凶猛。据统计,1998年长江爆发特大洪水期间,刚刚修建完成的三峡二期围堰工程,经受了8次流量大于5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最高洪峰达61000立方米。三峡工程遭遇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和党中央的心。7月17日晚,李鹏委员长打电话询问三峡工程的防汛工作。这种热切的关心,更加激发了三峡建设者抗洪的决心。堰外,一次更比一次凶猛的洪峰不断袭击堰体;堰内,基坑抽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此时,堰内外水位差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上游围堰第二道防渗墙深槽段正在加紧造孔。
 7月11日,基坑暂停限制性抽水;7月27日,基坑恢复限制性抽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洪峰不断袭击堰体期间,基坑内限制性抽水并没有完全停止,并且二期围堰其它扫尾工程仍在继续。无疑,是科学的力量,使得三峡建设者在洪水面 前遇乱不惊;是科学的力量,使得二期围堰在洪水面前巍然屹立。8次洪峰,使得历经半个世纪的二期围堰的科学研究得到了最权威的求证。
 1998年9月12日,经过长江8次洪峰考验的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基坑积水基本抽干。形成于亿万年前的长江江底重见天日。经过实测,庞大的围堰漏水量仅为每秒65升,约为设计漏水量的十分之一。中国的水电建设科学研究,以其无可争议的实力,终令世界水电同行刮目相看。
 1998年9月30日下午6点30分,在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基坑内,三峡大坝泄洪坝21号坝段基岩面开始浇筑第一方基础性混凝土。这是三峡工程从主体大坝基础开挖到混凝土浇筑的转折点,也是三峡工程坝基进行混凝土浇筑基础处理的开始。
滴水不漏的二期围堰带来的启示
 三峡二期深水土石围堰既是保证二期工程能否顺利施工的关键工程,也是一项高难度的工程。利用一个枯水季节,要在深达60米的大江中筑起两道横断长江的高土石大坝,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可谓世界之最。三峡二期围堰在各方努力下几乎“滴水不漏”,向世界充分显示了我国水电科研的实力。
 在极其严峻的水文、地质、工期条件下,三峡二期围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又登上新的台阶,并跻身于国际领先水平。
 无疑,科技创新及科学研究,是三峡工程二期围堰这一世界难题得以攻克的一大利器。但二期围堰乃至三峡工程带给我们的思考绝不仅限于此。
 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修建象三峡工程这样一项“世界一号”工程,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否具备足够强的综合国力来支持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其次,是否具备足够强的科技准备来完成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再次,是否具备一个稳定社会环境及和平环境来确保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改革开放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们的国家同时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我们的祖国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三峡工程可谓恰逢其时。在三峡工程走过了轰轰烈烈的十年建设历程后的今天,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向世人奉献出雄姿初现的三峡大坝。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水电建设者在三峡工程未来的建设中,将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将会创造出更加绚丽的辉煌。 

发布日期:2003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