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在位于湖北宜昌繁华闹市区的一处施工工地上,鲜见以往到处奔波的施工人员、运转的机器,往来社会车辆正常行驶,未受影响。倘若没有绿色围挡遮掩,行人难以知晓这是三峡集团长江大保护项目的施工作业场所。
究其奥妙,在于其“地下”的顶管安装及污水管道非开挖修复等“微创手术”。这种人员、机器稀少的“智慧工地”,令人称赞!
说起建设工地,眼前总会浮现脏乱、粉尘乃至噪音等印象。实际上,“智慧工地”早已今非昔比,它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智慧平台,对人、材、机、资源实施科学配置,精准管控,从而实现极简组织、科学工期和降本增效,进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工地现场污染物排放,通过节能、减碳、降废推动建造方式向绿色化转变。毫不夸张地讲,“智慧工地”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一种体现,是织起一张环境管理、绿色施工的智慧“保护网”。长江大保护项目中的污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微创手术”,少开“马路拉链”少破土,低噪音,无废土运输、烟尘污染,施工中不产生二次污染,能够将对城市正常活动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确实善莫大焉。
“智慧工地”将工地的科学管理提档升级。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工地上粗放式的管理老路走不通了。正如长江大保护宜昌“两网”(污水厂网、生态水网)二期项目总承包商——三峡发展公司武汉分公司(三峡分公司)经理陈泽华所言,“智慧工地”一头连着数字技术,一头连着建造工程,是两者互促发展的“融合体”。相较传统工地,“智慧工地”优势明显,如:效率提升、工作便捷、大数据分析、精细化管理、材料有序配送等。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一旦引入建设工地,就能最大程度地收集人员、安全、环境、材料等关键业务数据,提高工地现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等,实现工地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参与的长江大保护项目逐渐增加,更需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工程质量,而有了“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作为“新引擎”,“智慧工地”自然水到渠成。
“智慧工地”赋能文明作业、绿色施工,受益最大的是当地群众。长江大保护项目本身就是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打造“智慧工地”,更能昭示民生情怀、彰显为民宗旨。比如在施工现场,配备了扬尘监控仪与喷淋降尘系统联动,在环境指数超过阈值时立即启动扬尘噪音监测,施工环境立体监控,探测噪音、PM2.5等环境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做到绿色施工。还有智能化喷淋、雾炮降尘、智能水电监测等一系列智慧环境管理的用品,在工地上大显身手。多款智能机器人走上工地,高效协同,完成从浇筑到清扫等全环节工作。智能化的生产线兢兢业业,24小时无休,不仅提升效率,缩短工期,更主要的是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减轻工人的劳动负荷,尽量减少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谓贴了民意,暖了民心。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三峡人参与的长江大保护项目正持续推进,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进入了全面铺开、重点实施、纵深推进的新阶段。而一个“智慧工地”项目的实施,伴随的是全过程工程数据的记录保留,是对后续项目管理和同类工程建设持续改良增效的经验积累。像这类“智慧工地”,希望越多越好!(齐飞)
编辑:李雷 杨思恒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