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建立DNA库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自1983年突破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以后,到目前为止已经向长江里面放流中华鲟超过五百万尾。2009年,科研人员开始为放流中华鲟建立DNA数据库,再过十来年,这些鱼苗将达到性成熟,科研人员将利用DNA数据库,判断人工放流的鱼苗是否具有野生中华鲟的洄游属性。
中华鲟DNA库,有效改善中华鲟群体结构,防止物种退化。孙荣刚  摄

中华鲟研究所里的育种箱是中华鲟宝宝的成长摇篮,在这里它们得到了精心呵护。孙荣刚  摄

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向媒体记者讲解中华鲟成长史。孙荣刚  摄

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向媒体记者展示最新的体内声呐标记。孙荣刚  摄

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为即将放流长江的中华鲟打上身份识别标记,吸引了众多媒体。孙荣刚  摄

此次放流的中华鲟已有2岁半,体长70厘米,这将大大提高存活率。孙荣刚  摄

中华鲟放流长江。孙荣刚  摄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