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唐东军)7月5日,记者在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内看到,一株株珙桐枝繁叶茂,一枚枚椭圆形的果实垂挂枝头,青翠欲滴。
“这是人工繁育的珙桐首次在三峡坝区开花结实,证明珙桐在三峡坝区具有了自我繁殖的能力。这将对研究古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黄桂云兴奋地说。
享有“植物界大熊猫”美誉的珙桐,是我国特有的单科单属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珙桐主要在长江中上游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峡谷分布,对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要求苛刻。正常种子休眠时间也要2至3年,即使在适宜的环境中也难以唤醒种子的萌发,因此珙桐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
2007年,黄桂云与其他科研人员一道,从三峡库区抢救保护10株珙桐到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内。该所位于低海拔地区,海拔只有100米左右,其生长环境与高海拔地区大相径庭。黄桂云团队像照顾婴儿一样,对珙桐精心呵护,使其成功存活。
接下来是人工繁育珙桐。黄桂云团队严格模拟原有生态,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其萌发、成苗。科研人员每隔两小时进行观察,作好记录,准确捕捉这一珍稀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征。经过多次失败,他们攻克了难关,使珙桐种子能在一年内萌发成苗,所里的珙桐幼苗锐增至2万余株。该项技术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如何让人工繁育的珙桐幼苗在低海拔地区开花结实,成了科研人员的又一道难关。没有经验可循的黄桂云团队,10多年来悉心分析各项技术指标,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方案。根据此方案,这些人工繁育的珙桐生机勃发,长势良好,胸径小的一至两厘米,大的五至六厘米,个头矮的两三米,高的突破十米。今年3月底,人工繁育进入成熟期的珙桐首次在三峡坝区开花,4月份部分果实开始形成,5至6月部分果实膨大。据观察,该所人工繁育的珙桐约有三分之一开花结实。这也充分表明,该所的珙桐保护技术获得了成功。
珙桐的保护故事,是黄桂云团队实施珍稀植物保护的一个缩影。至此,通过抢救保护,在该所开花结实的濒危特有珍稀植物累计达到1256种,其中人工繁育成功的有100多种。人工繁育成功的珍稀植物有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红豆杉,三峡特有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宜昌黄杨等。
“中国鸽子树”。珙桐的花,形如白鸽。 (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供图)
编辑:万紫薇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