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郑大迪)在中国水科院内,存放着一个水力浮动式升船机玻璃模型。每当我看到它,我就想起了当初设计模型的情形,让我深深感受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视企业为自己家,少花钱也能多办事,不花钱也能办成事。
1985年,我由葛洲坝电厂调入原中国三峡总公司筹建处。当得知三峡升船机能把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承船厢,连船带水提升近百米,实现船舶越坝通航时,我被惊呆了。
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承船厢,升降近百米,实现船舶越坝通航,设计单位、制造单位、安装单位将会遇到许多挑战性的难题。
三峡升船机原本采用钢丝绳卷扬垂直升船机方案。1993年我针对钢丝绳卷扬垂直升船机的安全装置,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方案——液压摩擦片式安全制动装置,并于当年申办了国家专利。该专利1997年应邀参加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的第46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获得金奖。液压摩擦片式安全制动装置,为水力浮动式升船机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帮助,从此我便与三峡升船机结上缘。
为了慎重起见,我觉得应做个模型验证一下,做个大一点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自己动手找几个易拉罐做平衡筒(平衡重),以家中闲置多年的铝饭盒做承船厢,像个孩子似的玩起升船机模型试验来,兴致勃勃、废寝忘食就像着了魔似的,经常一玩就是一整天(此时我已退休)。
用四个易拉罐和一个铝饭盒制成的升船机“模型”虽然十分简陋,却帮我验证了我构想的方案是可行的: 1、通过平衡筒是能操作承船厢升降的; 2、不论承船厢漏不漏水平衡筒都能自动与承船厢保持平衡关系; 3、承船厢能十分方便的与下游航道实现入水对接。 它极大地坚定了我的信心。
1999年5月,我向公司提交了《关于升船机浮筒式平衡重的探讨》,介绍了我构思的升船机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以阿基米德原理设计升船机的平衡重。我将其命名为水力浮动式转矩平衡重升船机(简称水力浮动式升船机)
这种升船机的平衡重兼有平衡、提升、同步、安全多种功能,能有效地防止因承船厢漏水而发生重大事故,即使承船厢水体全部漏空,平衡筒依然能自动与其保持平衡关系,依然可以升降自如,停靠自如,并且可以十分方便地实现与下游航道的入水式对接,简化了对接程序,缩短了对接时间,对事故状态下船上旅客的安全疏散十分有利,提高了升船机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公司领导对这种全新概念的升船机方案挺感兴趣,当即批了10 万元,让先作个原理模型验证验证。接到指示后,我立即以三峡升船机为原型,按1/40的小比尺设计了一台原理模型。在葛洲坝电厂领导和修配车间工人师傅的大力支持下,世界首台水力浮动式升船机模型于1999年8月在葛洲坝电厂修配车间宣告诞生。
三峡人自主研发的水力浮动式升船机模型 (按三峡升船机1/40 比尺制作)
我用它反复进行升船机的升降试验、承船厢与下游航道入水对接试验、极端漏水事故试验等等,效果都非常理想。
1999年9月,原中国三峡总公司科技管理部和葛洲坝电厂在模型现场召开了验收会,得到了专家和代表的肯定。几天后,湖北日报刊登出一则《三峡升船机重大难题研究取得新进展》的消息。
水力浮动式升船机在两个方面攻克了世界难题: 一是利用平衡筒的自动调节能力,使大型升船机的承船厢能非常安全、平稳的实现与下游航道入水对接; 二是平衡筒能与承船厢自动保持平衡关系,即使承船厢内水体全部漏空平衡关系依然不会破坏,依然可以升降自如,停靠自如,有效杜绝了因承船厢发生极端漏水引发的恶性事故。
我给公司领导演示了承船厢与下游航道入水对接。只见承船厢缓缓的沉入水中,自动与下游航道实现对接,整个对接过程进行的非常平稳、轻松。接着我又演示了人们最关心的安全问题,模拟承船厢发生极端漏水事故,我把承船厢中的水全部放空,只见平衡筒与承船厢之间依然保持着平衡关系,承船厢依然可以正常升降,正常停靠。
1999年12月,来自全国各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前往葛洲坝电厂修配车间,观看水力浮动式升船机模型试验。之后,南科院借助西部大开发项目科研做了1/20较大项目研究,为景洪枢纽升船机进行模型试验,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景洪水力浮动式升船机。二十年来风风雨雨、曲曲折折,我为它操碎了心,尽管当初是为三峡升船机量身打造的,后来落户景洪,我还是觉得无比的光荣和幸福。 “水力式升船机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水力浮动式升船机在景洪建成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件大事,通常人们都会认为这样的大事,前期研发一定要化许多钱,然而水力浮动式升船机却不然,因为它的前期研发没有立项、没有花费一分钱,后来为了验证其可行性,原中国三峡总公司拨款10万元制作了一台小比尺模型,正是这台小比尺模型将水力浮动式升船机推向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领奖台。这件事雄辩的说明:少花钱是可以多办事的, 不花钱也能办成一些事。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