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集团生态工程中心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员工胡梅香和爱人马晓波,在近20年共同保育三峡珍稀濒危植物种子“宝宝”的岁月里,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结婚生子,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夫妻迎难而上解锁植物种子密码,也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责任心、孝心、爱心的种子。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集团生态工程中心的胡梅香家庭。
做一粒好种子
“我只想做一粒好种子。”胡梅香说。
刚进入公司时,胡梅香和马晓波都是基层的园林绿化养护工人,青春年华挥洒在林间地头,皮肤经受日晒雨淋,黝黑得像个农民。他们像一粒种子一样扎根基层,学习植物分类知识、繁育及养护技术,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地做着平凡琐碎的事情。
胡梅香很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公司的技术骨干。与此同时共同的理想信念让他们渐生情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所热爱的事业也如一粒种子一般迎来了萌发的春天。经层层选拔,夫妻二人一同调入了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开展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工作。
汲取“种子精神”
胡梅香负责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的繁育研究工作。桫椤是古老蕨类家族的后裔,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而它的孢子就像“宝宝”一样,不易繁育。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儿马虎,胡梅香深感责任重大。经过反复试验,诱导孢子体这一关键技术始终难以突破,不断尝试,换来的却只是失败。这让她和团队一度陷入了迷茫之中。
为了尽快取得突破,胡梅香废寝忘食,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长期作息不规律,导致她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但她仍然坚持试验研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马晓波看到胡梅香因为桫椤繁育没有进展而焦虑,也开始帮忙查阅文献、优化方案、改进配方。夫妻二人共同探讨、刻苦钻研、总结经验。
“有志者,事竟成”。胡梅香通过调节培养基中无机盐的浓度,调整配子体转管时期,成功诱导出桫椤孢子体。通过调节培养基酸碱度、接种密度等方法,最后成功诱导出完整植株。正是凭着这种钻劲,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胡梅香说,看着一粒粒如粉末状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她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做一件事或许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做同一件事情。面对科研过程中的辛劳和失败,他们不仅没有退却,反而更加执着地去解锁植物种子的密码,先后突破了珍稀濒危植物桫椤、伯乐树、香果树、玉叶金花等培育技术难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夫妻二人获得国家专利23项;发表论文19篇;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峡集团技术发明奖、三峡集团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等奖项6项;胡梅香先后获得三峡集团“十大杰出青年”、长江电力“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
面对科研道路上连续的挑战,她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从一粒好种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女强人”,汲取“种子精神”,为他们所热爱的事业不断奋斗。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钟扬说“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胡梅香作为一位平凡的母亲,也想在孩子幼年时种下一粒好种子。
“至要莫如教子”。忙碌的工作,使他们不经意间减少了与孩子的交流。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免除家事分心,马晓波承担起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在妻子背后默默支持。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由于情绪波动大,经常与父母闹别扭,这让马晓波感到非常苦恼。夫妻二人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了解他的所思所想。节假日他们还会带上孩子去参加植物所举办的亲子研学活动,带他认识和了解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并一起对植物进行管护。渐渐地,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粒责任心的种子。
胡梅香的父亲患重病住院期间,正是她函授学习的备考关键阶段。虽有家人悉心照顾,但病痛最终还是带走了父亲。她的母亲因此几近崩溃。马晓波主动把她的母亲接到身边,陪老人说话散心。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老人渐渐从离别之痛中走了出来,慢慢开朗起来。
工作之余,他们一有时间就会回到潜江老家看望马晓波的父母,帮老人做一些家务,聊些趣事,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儿女孝顺、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粒孝心的种子。
胡梅香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发挥着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丈夫多次参加美丽社区大扫除志愿者、文明出行劝导员、文明城市创建宣传员等公益活动。马晓波还坚持每年无偿献血。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注重言传身教。在空闲时间,他们带领孩子参加了“美丽夷陵”植树活动,整理家里的衣服和书籍进行捐献和“义卖”,在送温暖、献爱心的过程中,教育孩子学习并传承好中华民族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一次次如种子般微不足道的浅吟低唱,潜移默化地给予孩子人生启蒙。胡梅香说,她希望,儿子能成长为有着伟大梦想的男子汉。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