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向珊)胡文志远远地瞧见过一次江豚。那一天,很多人拿着“长炮”对着江面拍,“这家伙长得可真乖”。
从湖北宜昌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胭脂园上溯200米,是建成不久的王家河江豚科普平台。王家河江段位于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随着长江生态持续向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成了这里的常客。
退休的胡文志住在王家河社区,江豚科普平台是他赏江景的必经之地。他从展板得知,除了江豚,还有一种长江珍稀鱼类叫中华鲟——尖尖的脑袋,梭形体格,背部漆黑,乍一看很像青鱼。胡文志觉得,相比江豚,中华鲟长得不太“亲和”。
但在“鱼保姆”程超眼里,中华鲟可是高颜值鱼类。作为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宜昌实验站的一名饲养员,程超熟悉鲟宝宝的生活习惯,也深知人工繁育中华鲟的不易——成年中华鲟力气很大,他曾被“扫翻”在鱼池,孵化幼苗需要整夜值守、每隔3小时就要用一次餐、最爱的“下饭神器”是水蚯蚓、经常“游泳”对身体好、要严防“水霉”鱼病……
、
▲饲养员程超给鱼池排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程超毕业于南昌大学水产养殖专业,从研究中华鲟的第一天起,就对它的习性惊叹不已——中华鲟生在长江,长在大海,成年后能准确无误地回到出生地并“婚配产子”,它的身上藏着太多未解的谜团。在程超看来,中华鲟的美,是一种“神秘的美”。
1.4亿年的地球生活史,给它增添了神秘色彩。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素有“活化石”之称。近现代以来,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急剧衰退,因此它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中华鲟的“神秘”,还因它是底栖生物,它不像江豚能跃出水面与人类“互动”,而是生活在江底。除了参加放流活动,人们在江面上几乎见不到中华鲟。
“相比大熊猫,保护中华鲟的难度更大,人们不会把大熊猫和东北虎混淆,但大多数人不认识中华鲟,更无法分辨中华鲟和其它杂交鲟的不同。”全国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分会会长李彦亮说,要引导公众认识中华鲟,科学放流正是一项适合面向公众开展的宣传活动。
▲2022年湖北宜昌中华鲟放流现场,志愿者正在转运幼苗 摄影:向珊
4月9日上午,超20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在湖北宜昌胭脂园放归长江。这是自1984年以来,三峡集团组织实施的第65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放流数量超过530万尾。
从说“你好”到说“再见”,只有短短几十分钟,对于多数志愿者和市民来说,这也许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次中华鲟科普课。
▲准备放归长江的中华鲟幼苗 摄影:向珊
这一天,是玛尔塔回国前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华鲟。两个月后,他将从三峡大学毕业回到位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家乡安哥拉。他请同学用手机记录了自己放流的全过程,特意交代要“横着拍”,回放会更清晰,视频要带回去放给他的妈妈看。妈妈为他的志愿行为感到高兴,在他的国家,人们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保护着海洋。
在三峡大学,中华鲟放流活动是“爆款”,志愿者名额要靠“蹲点抢”,水利与环境学院的王永猛幸运地当了三次志愿者。
▲志愿者王永猛不忘与中华鲟合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轻抚一尾成年中华鲟,皮肤滑溜溜、脊背刺棱棱的。他忍不住要多看几眼面前这条携带1.4亿年前生物基因密码的大鱼,因为每一次亲密接触,都是为它送行。
▲中华鲟坐“滑梯”回家 摄影:向珊
噗通、噗通……大大小小的中华鲟“坐滑滑梯”跃入长江,向东奔赴大海。
此刻,300公里外的武汉长江文明馆,50多名小学生正通过远程直播“云观摩”中华鲟放流,他们小脑袋里的问号冒个不停:“为什么中华鲟变成了比大熊猫还稀少的动物”“为什么它既生活在长江又生活在大海”“它从长江游到大海要多久”“它在江里不吃东西难道不饿吗”……
隔着屏幕,未来的小科学家们津津有味地听着现场专家讲述中华鲟的故事,从白垩纪到现在,还有未来……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