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孙钰芳)程翠平登上了湖北宜昌2022年2月“好人榜”,她是三峡集团所属三峡基地公司水务公司的热线员。
1月5日晚6点,夜色开始笼罩长阳高家堰中心学校,孩子们刚刚下自习,程翠平和她的同伴们也刚好抵达,他们将陪伴十几个住校生一起玩耍、阅读、聊天,待孩子们8点多睡下,她们再驱车一个多小时返回宜昌城区。
每周三的晚上都是如此,程翠平发起的深度陪伴公益项目已经开展了近一年,对于山区的留守儿童来说,像这样和家人聊天、玩耍的时间是快乐而短暂的。
陪伴虽然短暂,带给孩子们的温暖和影响却是长久的。“孩子们学习成绩提高了,也更加活泼开朗了,正是他们养成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期,我想他们需要陪伴和倾诉。”程翠平说。
类似的公益活动,程翠平已经做了15年。
1998年,程翠平参加工作,在三峡水厂1#船水厂当运行值班员,三班倒,不管白天黑夜,轮到什么时候值班就上。之后便是结婚生子,她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2007年,她的爱人突然离世,整个家庭遭受重创。
从那段悲伤中走出自然不易,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更不容易。谈起过往,程翠平说的最多是“感谢”两个字:感谢领导体谅自己,调她去上长白班,方便照顾孩子;感谢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帮助自己很多。
第一次做公益也是2007年。为了交流育儿经验,程翠平加入了宜昌一个父母QQ群。在群里,她了解到一个年轻母亲独自带着一对龙凤胎脑瘫患儿生活。或许是单亲妈妈的同理心,或许是内心善良的种子萌发,也或许是与众不同的生命体悟,程翠平第一次捐出了500元,并发起捐款倡议,给这个贫困家庭募集了数万元资金。
2009年,程翠平加入宜昌市义工联合会,积极参加志愿活动。
2010年,程翠平建立了亲子户外公益网络群,旨在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学业援助。程翠平说:“小时候母亲独自带着我和姐姐生活,家里很穷,记得有一次交学费,只要三块五,但是母亲拿不出,我们到处去借,但借不到。那时候我便懂得求学的不易,成年后,我更加感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有更多人生选择。”
十多年来,她和公益群的同伴们跑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宝箭山小学、龙舟坪中心学校、高家堰中心学校、长阳二中等学校,资助了50多名孩子,不定期走访、回访,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她的工作也从水务公司的抄表员调整为热线员,隔一周上一周班,这样有更多相对完整的时间投入公益。现在这个公益群正在资助的孩子有30人左右,“每学期可募集到3万多元,小学生一般是每人每学期资助500元,初中生每学期600-1000元,高中生每学期1000-1200元,上大学一般我们就不资助了,但是特别贫困的我们仍会继续资助。”程翠平说道,“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背后还有亲人、朋友、同事们的支持。”
问及向公益事业投了多少钱,程翠平摇摇头说:“不知道,我没算过,准确地说也算不清。每次出去谁开车便是谁掏油钱、过路费,吃饭的话是大家轮流结帐,就当带孩子出去玩了,出去玩中午也得吃中饭不是?”话虽这样说,但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除去实打实地经济资助,这些钱一年算来也不在少数。
2018年,程翠平重新组建了家庭,之后,二宝出生。“老大已经读大学,现在做亲子公益带二宝去。公益活动的受益者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受到资助的孩子,但受益更多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程翠平说,“从小参加公益活动的孩子,会更加懂得读书不易,也会比同龄孩子有更多同理心。对一个人来说,社会责任感很重要,这是考试分数体现不出的。”
“其实,我们的资助不多,一学期只有那么一点钱,对受资助的小孩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鼓励罢了。”程翠平谦虚地说,“一个小女孩,知道我们每周三去,把自己零花钱省下来给我们买吃的,真的很受感动,我坚信我们所做的这些是有意义的。”
表面看,做公益投资最多的是钱,其实不然。程翠平不慕名牌、不化妆、不打牌、很少追剧,除了物质资助,她投入更多的是时间。“山区小学人少,并校情况较多,孩子们上下学路远,也不安全,所以很多住校生,他们中很多是留守儿童,自理能力不行,也缺少陪伴。”程翠平说道。
因此,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陪孩子们玩耍、阅读、聊天,每周一次。公益团队也会根据孩子们的诉求调整工作计划。为了更好更专业地做公益,程翠平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和社会工作师中级证书。
十五年,她坚持把时间、金钱投入公益,这是一种平凡而自然的坚持,与名利无关,但程翠平说:“这算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吧。”(文字记者:孙钰芳)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