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绿色建筑里的美学世界

  本网讯(毛庆)黑格尔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也说:“建筑所引起的心情接近音乐的效果。”建筑尤其公共建筑一旦建成,往往会长久地存在于城市空间中,既承载着人们对自身生存空间的审美思考,也会构建出新的审美环境,影响着社会的公共审美。

  宁静的村落旁,湖北宜昌市生活垃圾发电特许经营项目绿树成荫,极具现代设计的建筑让环保与艺术形成巧妙的结合,宛如一道别致风景;金黄的稻田旁, 污水资源概念厂正颠覆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形态,打造出一个开放、共享的新型城市空间……

  近年来,在三峡集团积极参与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建设现场,也涌现一个个极具美学特色的绿色建筑,守护一江碧水的同时,也以独特的美学形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垃圾发电实现循环之美

  沿着绿荫小路进入园区,绿树紧紧环绕着群山,一排排厂房建筑错落有致,行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可谁能想到,这里是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

  传统的环保行业,如何寻求工业、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共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标志性工程,新一代垃圾焚烧发电厂——湖北省宜昌市生活垃圾发电特许经营项目(以下简称“生活垃圾发电厂”)给出了答案。

1
宜昌市生活垃圾发电特许经营项目  摄影:陈臣

  自2023年5月投入试运行以来,这里共“吃”进生活垃圾超24万吨,“吐”出绿色电能超9100万千瓦时,做到了渣、气、水、烟“全方位”绿色处理和再利用,实现“生活垃圾进去,绿色能源出来”。

  洁白的外形、简洁有力的立体线条、几何状层次分明的主体建筑.....通过对厂区规划布局和建筑景观整体设计,使得该项目成为宜昌远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你看外面这些蜂巢状的玻璃幕墙,它的设计理念其实就是将生活垃圾发电厂比喻为蜂巢,将收集的生活垃圾变成清洁能源的过程比喻蜜蜂酿蜜,以此来形象地展现了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造理念。”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长江清源公司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袁军表示。

  除此之外,生活垃圾发电厂还通过形成前后小大的一体化组合,让繁杂的基础设施和控制系统在立面上呈现出“两层”的高度关系,从而使得整个建筑更加协调。

  同时,建筑大量采用天窗系统,当室外的自然光被柔和地引入时,在高低交错的空间相互交织、层叠,整体呈现出宁静与祥和的氛围。

  “天朗气清时,玻璃映射着干净的蓝天,与白墙相互映衬,整个电厂相融于水天景色之间。”袁军说道。

2
宜昌市生活垃圾发电特许经营项目通体白色的外立面和蜂巢状的玻璃幕墙  摄影:陈臣

  污水处理实现共生之美

  “试一下污水变咖啡。”在江苏宜兴,三峡集团合作参与的首座新概念水厂——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以下简称“概念厂”)因这一特殊体验成为人们科普休闲的热门打卡点。

  这座坐落于秀美的江南风光之中,外形犹如一朵“三叶草”的概念厂,打造出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一体、开放共享的新型城市空间,荣获被誉为全球建筑行业“奥斯卡”的首届国际创新性健康设计大奖。

3
夕阳西下时的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  摄影:胡九思

  “‘三叶草’既是建筑空间造型,又是功能构成,一叶是以高品质出水为目标的水资源环;一叶是以资源循环为目标的能源和资源环;一叶是满足公众美好生活和生态需求的新功能环。”概念厂工作人员形象生动地介绍道。

  作为环境友好、可对外开放、与环境相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基础设施,概念厂在兼具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将美学设计贯穿于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充分呈现了“美”与“用”、“异”与“同”多重要素的融合。

  概念厂整个厂区通过采用“三位一体”的形式建设,即由2万吨/日的水质净化中心、100吨/日的有机质协同处理中心和生产型研发中心三部分组成。此外,还专门设置了展示、互动、体验的区域,像云爱花园、尾水湿地、先驱屋、池子咖啡等,使概念厂变成了一个民众休闲的场所,成为绿色低碳理念宣传的展示窗口。“我们的初衷,就是改变人们对废水处理厂的旧观念,增加市民对污水净化处理的理解,让这里变成大家理解和重新认识水的生态基地。”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长三角分公司执行总经理蔡意解释说。

4
梭形筒体盘旋布置的中央楼梯  摄影:胡九思

  为了打造环境友好型厂区,概念厂还采用组合式生物除臭技术,通过精细化设计大幅减少臭气总量,同时通过“除尘水洗+酸洗+高效异养型生物除臭滤池”组合工艺,让气体排放前都经过净化处理,确保厂区无异味。

  而在景观设计方面,概念厂充分体现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把生态水景作为污水厂景观设计的主题,将其设计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像厂区的环形步道系统,与水景、绿植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景观效果,提升了人们在景观环境中体验感。”蔡意介绍道。

  与此同时,为增添建筑的趣味与活力,流线型的建筑平面、梭形筒体盘旋布置的中央楼梯、错落有致的步道柱及穿层柱......在建筑师与科学家的巧妙构思下,概念厂通过精细化设计,让建筑构件更加和谐地融入到景观及建筑中,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空间美感。

5
流线型的建筑平面  摄影:胡九思

  “随着概念厂功能的日益完善,未来这里还将因地制宜叠加延伸至现代农业、体育文旅、生态田园等领域,实现与周边环境的无感融合、亲近共生,让概念厂成为一个美丽的城市会客展示厅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花园。”蔡意表示。

  慢行步桥实现交融之美

  在上海最西端、沪苏交界处,一个面积不大的湖荡——元荡(江苏称“鼋荡”,因湖形似鼋而得名),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大地上。

  初冬时节,由三峡集团参与示范区建设的首个实体项目——环元荡岸线贯通工程示范段慢行桥(以下简称“元荡慢行桥”)桥面暖阳和煦,湖心岛上冬景斑斓,水面波光如镜,犹如一幅绚丽的水彩画。

6
蓝天白云下的元荡慢行桥  摄影:胡九思

  “以前的元荡完全是另一副模样。2020年以前,元荡被毛竹、木桩和围网分割开来,以做省界,网障纵贯南北,往来船只必须钻过网障,东西两岸也缺乏统一的规划治理,生态环境显得杂乱无章。”回忆项目启动之初,元荡慢行桥工程总承包单位三峡集团所属上海院项目负责人姜斌直言,由于缺乏跨域生态治理平台,元荡的生态环境长期处于退化状态。

  2020年6月,上海青浦、苏州吴江共同启动环元荡生态修复及岸线贯通工程。同年11月,元荡慢行桥全面竣工,实现了青吴两地的生态连接。原来插在元荡里的沪苏老界桩成为元荡慢行桥尽头“鼋荡小馆”中布设的景观小品,元荡湿地水质目前已达到Ⅰ类水指标。

7
元荡慢行桥夜景  摄影:胡九思

  作为沪苏首座大型景观步行桥,桥总长585.7米,不仅连接着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还将元荡湖两岸的湿地景观和环湖绿道对接,串联起周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

  漫步桥上,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弧形设计的桥身造型如同一条随风飘动的缎带,融合湖水柔波等设计元素的桥上栏杆,与元荡湖上的盈盈水波交相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体系。除此之外,在桥面设计上,通过对步道、自行车道、观景平台三股不同人流的划分,进行不同速度下的览景设计。整个桥体造型与周边岸线生态植被交相呼应,充分体现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同心结’和‘纽带’的桥型像两只挽在一起的臂膀,代表着‘沪苏同心,共创未来’,桥面栏杆采用茭白状体,融入江南水乡特色元素,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景观化、生态化基础设施。”姜斌自豪地介绍着元荡慢行桥设计的用心之处。

8
桥面标注了“WELCOME TO SHANGHAI上海”和“WELCOME TO JIANGSU江苏”,两个“TO”中的“O”字中心点连线就是沪苏的省界  摄影:胡九思

  “纵观整座元荡慢行桥,景亭雨棚是它最大的设计亮点。”姜斌表示,景亭雨棚灵感源自当地传统雕塑的太湖石景亭。整个雨棚轻薄如飘带,在全长77米、端部悬挑4米的情况下,其厚度竟仅为10厘米,远远望去,这座雨棚犹如一页被精心裁剪的宣纸漂浮于桥面之上,薄如蝉翼,振翅欲飞。

  “元荡慢行桥建成后就成为了‘网红’,2023年新被录入上海市政府宣传片。未来,元荡慢行桥还将串联起‘千帆归渡’、‘闲梦云台’、‘汾湖之眼’等青浦和吴江的周边旅游资源,成为环元荡岸线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姜斌说。

9
薄如蝉翼的景亭雨棚  摄影:胡九思

  随着步行桥的建设,两岸的“生态走廊”也日渐成型。现在的元荡,跨域无界共治,呈现出江南典型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一湖六湾”新的景观格局。傍晚时分,走上步行桥,风从湖上来,看两岸“星星点点”的绿色湿地,三三两两的白鹭在其间休憩,令人流连忘返。

编辑:高锦涛 清卿 杨甜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