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建设纪实
本网讯(徐强 马冠朴)奔腾的黄河,在华夏大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几”字后,一路向东,流入大海。在“几”字顶部内侧,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地处沙漠腹地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有一条公路名叫花香大道。近日,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以下简称“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在紧邻花香大道的十万亩沙漠里并网发电。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是三峡集团所属三峡新能源公司所建,由200万千瓦光伏电站和10万亩沙漠治理生态建设工程(以下简称“治沙工程”)组成。2022年6月,项目开工建设,数千名建设者来到这片茫茫沙漠,开始了“光伏+治沙”的生态治理之路。
“光伏与治沙有着先天的资源互补优势。”项目负责人赵金泉介绍说:“沙漠面积广阔、日照充足,为光伏发电提供了所需的土地和光照资源。光伏板吸收太阳光线,遮挡日照,减少沙漠水分蒸发,还能够有效降低风速,很好改善植物的生存环境。”
然而,在沙漠中进行工程建设并非易事。“虽然这里叫花香大道,但只有漫天风尘和遍地黄沙。风大时刮得人都站不稳。”这是赵金泉对库布其沙漠最初的记忆。
场平、打桩、安装光伏板,伴随着光伏电站的建设,光伏场区外围防风阻沙碳汇林、防风绿化隔离带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
孙建强是治沙工程现场负责人。20多年的治沙经历,让孙建强积累了大量的治沙经验,同时也饱尝了治沙的艰辛。“库布其沙漠风沙大、流动沙丘多,最高的沙丘能够达到十几米高。晚上一场大风刮过,伴随着沙丘的移动,白天辛辛苦苦种下的树苗,一棵都不剩,只能从头再来。”孙建强说。
随着光伏电站的同步建设,孙建强发现,治沙开始变得“轻松”起来:光伏电站的场平工作让原本高低起伏的沙漠变得“一马平川”、光伏场区打下去的五十多万根桩也起到了很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地势平缓了,沙子移动的速度也慢了下来,治沙难度大大降低。”孙建强说。
在治沙工程现场,工程师根据风向大数据模型精准规划,指导工人定位种植,促使风吹、树挡、沙降的自然力与人力相互作用;工人两人一组,一人手持水枪在沙地上冲出种植微孔,另一人迅速跟上点插树苗,10秒种下一棵小树苗。
有了光伏电站建设的助力,加上微创气流植树法、风向数据法、无人机飞播等创新技术的应用,治沙工程进度大大加快。经过一年多的治理,治沙工程已完成绿化种植3000多亩、草方格铺设1万亩、芦苇沙障铺设1万多亩。光伏场站外围防风阻沙碳汇林带、光伏发电区防风绿化隔离带以及景观绿化工程等基本完成。今年夏天,丰富多彩的波斯菊在花香大道两旁争相绽放,花香大道变得名副其实。
防风固沙,是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迈出的第一步。在紧挨光伏场区另外一条公路——阳光大道的南侧,一根根钢索支撑起一排排光伏板,排列得井然有序。这是项目建设安装的50万千瓦柔性大跨度支架光伏区。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是我国首个在沙漠区域大面积应用柔性支架材料的光伏治沙项目。”项目工程师王继业说:“柔性支架最低沿离地3米,支架跨度32米,为项目实施‘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的‘五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在光伏板下进行大规模农牧业机械化生产做好准备。”
光伏板下,一大群鸡正在悠闲地散步、觅食,时不时发出欢快的鸣叫,为寂静的沙漠带来勃勃生机。据王继业介绍,这是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打造的1000亩沙漠牧鸡养殖项目,首批养殖5000只,将新能源发电产业同沙漠生态治理以及现代农牧养殖业有机结合,进行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的良性循环体系的初步探索。
10月底,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光伏组件安装工作顺利完成,光伏发电区固沙工程随即全面铺开。在地面,一辆辆满载干芦苇的卡车开进光伏场区,工人把芦苇均匀地铺撒在整个场区,形成防风固沙的芦苇沙障;在空中,一架架无人机往来穿梭,把21万斤羊柴、花棒、沙米、沙打旺等耐寒植物种子均匀播撒在7万亩光伏场区。
“预计12月底,整个7万亩光伏厂区将全部被芦苇沙障覆盖。等到明年开春,播下的草种冒出嫩芽,整个光伏场区将披上绿色外衣。”项目负责人赵金泉介绍。10万亩沙漠全部完成修复治理后,将实现年均减少向黄河输沙约200万吨的治沙效果,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黄河中上游和京津冀生态安全再添新支撑。
本文图片均由三峡能源提供
编辑:王璐 任贤 杨甜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