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春节,来三峡看“繁花”

  本网讯(胡雪辰)岁月添新,春满山河。每到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爱挑上鲜花绿植辞旧迎新,寄托对新年的希冀。在三峡坝区右岸的三峡集团生态工程中心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物多样性中心”)长江珍稀植物培育基地,记者看到的是冬藏、是孕育、是满眼青绿。温室大棚和实验室里的研究员都在忙碌着,为开春后珍稀植物的迁地保护、野外回归工作做准备。

  花1
▲ 冬日三峡的盈盈绿意 摄影:崔徐波

  春天的绽放,始于冬日的坚守

  野外回归,是拯救濒危植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增加珍稀物种野外数量和恢复种群的必要途径。每年三四月份,都是这些繁育长大的植物“走向社会”,回归野外的最佳时期。

  “我们在温室里通过扦插等方式来繁育苗木,温室的生长环境能够有效提高扦插成活率,扦插后再将它放到接近于自然环境的荫棚里,对苗木进行驯化,还植野外后它的成活率就更高。”科研人员梁前艳正和同事们对苗木进行野外回归前的监测工作。

  花2
▲ 科研人员正在对荫棚区的苗木进行监测 摄影:崔徐波

  野外回归,从来不是一次简单的“放手”。它需要从年初开始梳理回归地信息、制定方案计划,确认回归哪些植物,再起苗、选苗,对前期繁殖的苗木进行回归前的监测工作,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登记苗高、根径、地径以及环境、土壤等基础数据。一套流程环环相扣,最终才能给这些植物“颁发毕业证”。

  2023年,生物多样性中心将自主繁育的疏花水柏枝、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濒危植物回归至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峡坝区,至此,累计回归野外的植株已超过4000株。此外,生物多样性中心研究人员还将自主繁育的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应用至共抓长江大保护业务的安徽六安苏大堰湿地项目、湖南岳阳西瓜山湿地公园、重庆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等生态修复项目中,极大丰富了回归地区植物生物多样性,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

  花3
▲ 荷叶铁线蕨 摄影:崔徐波

  待到山花烂漫时,这些珍稀植物又将从三峡坝区出发,再回归到大自然的各个角落,自然繁衍、生生不息。

  一个快速壮大的种质资源库

  植物培育基地的走廊上,一株远看好似翩翩起舞的植株在肆意绽放生命力。“这是2023年新引种的文心兰,别看它漂亮,照顾它要求很高,空气、环境、湿度还有水分的控制等都很关键。”科研人员朱豪飞说。

  花4
▲ 文心兰 摄影:崔徐波

  兰科是一个庞大的植物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对于生境要求十分苛刻,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在植物培育基地的温室大棚里,80多种兰科植物高低错落摆放在一起,由科研人员24小时关注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状况。

  “兰科植物的种子小得像粉尘一样,萌芽条件特别苛刻,兰科植物也要由昆虫授粉。如果想对它进行繁育,需要在采到种子后,在无菌条件下通过非共生萌发培养,萌发后再经过列苗、壮苗扩大它的群体,最终回归野外扩大它的种群数量。”朱豪飞是研究兰科植物的专家,此时的他正在大棚里照顾着鹤顶兰。

  “2003年,我们已经在文心兰开花时进行了自交和杂交,得到了果荚,在组培室播出了它的种子,相当于已经能够通过种子萌发得到它的小苗,等到它长大就能进行更大规模的繁育了。”说起这些朝夕相伴的植株,他难掩心中的喜悦。

  成就不止于冬日里仍傲然绽放的兰花。

  从2018年的500种到2023年的1950种,5年过去,生物多样性中心保护的珍稀植物种类提升了近3倍。他们在野外调查中一次次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珍贵的物种引种保护到种质资源圃,最后一株一株回归原生地,种下生物多样性的希望,让濒危物种焕发新生。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植物,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花5
▲ 科研人员在组培室观察种子生长情况 摄影:崔徐波

  通过近20年的科研攻关,生物多样性中心已经掌握了分株、组培、播种等多种繁育方式,攻克了100余种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人工繁育技术,成功将繁育出的荷叶铁线蕨、珙桐、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回归野外。2023年,生物多样性中心成功获批“三峡库区珍稀资源植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成为长江大保护和生态环保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话“植”说的生态校园

  人们踏上归家的路,这些被抢救保护的珍稀植物也住进自己的新“家”。

  在植物培育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忙着把珍稀植物移栽到湿润的土壤中。这块温室大棚被规划为新的生态科普展区,计划首期种植360种植物。“目前我们正处于植物的配置和种植阶段,会根据植物品种以及地形进行设计,除了展示珍稀植物之外也搭配了园林品种植物,让整个场馆更具观赏效果。”研究人员胡梅香说道。

  花6
▲ 正在建设中的科普展区  生物多样性中心供图

  植物培育基地不仅是迁地保护、繁育、研究珍稀植物的研究基地,它还是一所天然的绿色生态校园。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中心在三峡坝区打造植物标本展示区、植物“克隆”科普区、珍稀植物展示区等多个科普区域,前来参观研学的孩子们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些珍稀植物、制作植物标本,或化身寻香“小猎人”亲手提取植物精油、将馥郁的香气锁在香皂里,又或接入“云课堂”来上一堂生动的生物多样性课程。

  花7
▲ 孩子们用珍稀植物标本制作书签 生物多样性中心供图

  “现在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珍稀植物,每年来这里参观研学的孩子都对这些从未见过的珍稀植物感到新奇,打造这样一个珍稀植物科普园区,能够把我们保育的珍稀植物聚集到一块,建立孩子们与自然的连接,在内心埋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种子。”胡梅香说道。

  2023年,生物多样性中心获评“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这既是对三峡集团多年抢救保护长江流域珍稀植物工作成果的肯定,更是对三峡集团助力提升全民生态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更大期待。今年年底,这座正在加紧打造的珍稀植物展示区将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后,游客和孩子们的研学路线图将再添新打卡地,一个全新的绿色窗口让来访游客更好体验自然之美与生物多样性,向社会展示三峡集团生态文明实践成果与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85平台,一棵楠木树正沐浴着新年的春光。在三峡坝区的各个角落,珍稀植物都在被日夜守护着。花开种花家,我们是看花人,更是种花人,新春的步履不停,龙年的“三峡”亦会处处繁花。

  花8
▲ 三峡工程185平台珍稀植物示范园的楠木树,树干笔直,树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摄影:汤伟

  编辑:高锦涛 雷海超 袁向南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