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不安全,宁勿做

  本网讯(雷海超)风,乃风电的“生命之源”,有了强劲的风能,风机才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电能。然而,身为一名三峡风电人,此时却希望风能够小一些,再小一些!

  
▲ “白鹤滩”号正在漳浦二期项目吊装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时钟逐渐指向6月14日零时,我国首艘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的驾驶室灯火通明,坐在会议桌前的张东亚看了看电脑上的实时海况天气预报系统,起身走向驾驶台查看船舶气象仪显示器,当看到实时风速达到每秒11米时,又走回电脑前继续盯着电脑思考着。这样的场景在晚饭后重演了多次。

  张东亚是三峡集团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以下简称“漳浦二期”)工程建设负责人,端午节前他就已经来到“白鹤滩”号上盯着风机吊装。端午期间,漳浦二期所在海域天气不错,现场施工人员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台单机容量16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吊装,这也让“白鹤滩”号的工作人员热情高涨,要乘势完成下一台16兆瓦风机吊装。

  然而,天不遂人愿,下一台16兆瓦海上风机完成塔筒吊装之后,海上天气开始变差。机舱吊装在6月12日凌晨1时左右完成准备工作后,因风力变大而暂停,在等待4个小时后,待风力变小才开始吊装。风机叶片吊装比机舱吊装对天气要求更高,待叶片运输船就位之后,天气状况让吊装工作再次按下“暂停键”,这一停就是一天多。

  “我们从每一台大容量机组吊装中总结经验、优化流程,从施工到管理组织都已经很熟练了,平均吊一台16兆瓦风机在3至4天时间。如果天气状况好的话,我们最快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一台16兆瓦风机吊装。”张东亚一边说一边看着“白鹤滩”号外的漆黑海面。

  此时,“白鹤滩”号外的风速并未减小,甲板上停放着第一支由运输船过驳上来的白色叶片,123米长叶片的叶尖悬在甲板外,由“白鹤滩”号副吊车吊着,主吊车吊着安装叶片使用的夹具已经就位,这只叶片在甲板的时间已超过12小时。

  “风大满发,原本是风电人乐见的,可我现在就希望风小一些,能够满足吊装的安全要求。”张东亚笑着说道。

  风机叶片的吊装需要风速连续6个小时保持在每秒10米以下,“叶片吊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3支叶片需要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吊装,中间不能间隔太长时间。如果我们吊上去一支叶片,天气变差,后面的叶片不能吊装,那风机轮毂就会受力不平衡,这是很危险的。现在是第一支叶片吊装,我们必须慎重。”张东亚说。一夜值守,天亮后风速有所变小,天空飘起了雨滴,虽然已经满足叶片吊装最低要求,但未来施工工况并不稳定,吊还是不吊?“白鹤滩”号驾驶室内的施工管理者、风机厂商代表等各抒己见,未达成一致意见。“如果没有安全的把握就不要做!”张东亚坚定地说。

  
▲风机叶片过驳到“白鹤滩”号上

  “我要‘踩踩刹车’,这个时候要有定力,安全是最重要的,稳就是快!我们依据风电机组厂家提供的风电机组安装手册中明确的风电机组安装的边界条件来做决策,比如单只叶片安装要求:风速超过每秒十米时,可作业时间窗口小于连续 6 个小时,禁止进行单叶片吊装 。”张东亚解释道。

  作为业主单位在工程建设现场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在风机安装过程督促各单位各项安全、质量、技术、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风机安全高质高效完成安装。“只有‘时时放心不下’,才会将各项工作做得再细再扎实一些,才能做到安全可控。”张东亚说。

  张东亚的提醒让“白鹤滩”号上的施工决策者冷静下,他们聚焦在电脑旁,综合船舶、风电场实时气象数据和风功率预测、预报软件等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结合自身施工经验开始综合研判未来施工工况。

  “6月15日16时左右,天气会变好,那时会有一个窗口期。”最终的施工判断,让“白鹤滩”号上的人们进入了集体等待。

  6月15日午饭后,风逐渐小了,达到吊装要求,根据施工综合研判,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保持这种状态甚至会更好。14时左右,一声令下,各岗位人员就位,叶片夹具合拢,主吊和副吊发动机轰鸣声响起,一切工作紧张有序开展,叶片吊装开始……大家热情高涨,争分夺秒地开展吊装各项工作。

  
▲张东亚正在检查风机吊装所需吊具

  像这样的现场决策每天都在考验着一线工程建设管理人员,但要始终守牢安全底线,在做决策时就要会“踩刹车”,时刻牢记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

  本文图片由汤伟、福建分公司提供

  编辑:喻卿清 秦阳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