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以“河”为媒 见证中巴50年文明对话

  本网讯(徐瑶)走过半个世纪风雨历程,跨越山海之遥,2024年8月15日,中国与巴西迎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间节点——建交50周年。

  几千年来,中国长江和巴西巴拉那河滋养了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态:与恐龙同时代的中华鲟、“植物活化石”珙桐;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她们孕育了人类起源和文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她们还见证了两座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和伊泰普水电站的发展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两国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推动中巴文明交流互鉴。

图1
▲ 由三峡巴西公司赞助的巴西国家文化基金项目话剧《起源》在库里提巴进行首场演出。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三峡人从长江走向巴拉那河畔,通过高标准技术合作助力巴西大水电“焕发青春”,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让农户家庭收入“翻一番”,通过沙滩足球赛、戏剧演出等活动促进民心相通,通过地球两端的“鱼博士”共同守护蓝色星球。三峡人以“河”为媒,推动两个水电大国的文明对话迈向下一个“黄金50年”......

可持续水电站:携手推动全球水电技术创新

  中国与巴西拥有全球丰富的水电资源,多年来两国在水电技术研究、项目开发与运营、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上世纪70年代,巴西和巴拉圭共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曾为三峡工程论证和技术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今,“三峡标准”与巴西本地电力管理实践深度融合,助力巴拉那河上两座已经运营五十多年的水电站持续安全高效地输出绿色能源。

中巴工程师讨论技改方案
▲中巴工程师讨论巴西大水电技改方案

  朱比亚水电站和伊利亚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中下游,总装机约500万千瓦,靠近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几个电力需求大的城市,是巴西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电网的骨干电站。投入运营以来,由于长时间运行、设施老化,迫切需要技术改造。三峡集团所属三峡巴西公司自2016年接管运营两座水电站后,即着手对其进行技术改造。

  “在三峡巴西公司正式接手运行管理两座电站的前三个月,电站就因设备老化发生了三次停机,即非计划强迫停运。这足以说明这两座电站设备的老化程度和对其进行技术改造的迫切性。”三峡巴西公司工程技术部主任凯撒·泰奥多罗说。

2017年1月4日,北京首都机场
▲2017年1月4日,十名三峡工程师奔赴巴西

  2017年元旦刚过,十名中国工程师乘坐从北京飞往圣保罗的航班,投身到两座电站机组技术改造项目中。然而,这项工作的难度远超大家的预估。

  “这就像在修理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进行维修时还不能影响它的行驶。”三峡巴西公司电能营销副总经理伊万德罗表示,在实施多重技术改造的同时还要保证电力生产与供应,这样的技术改造项目在巴西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全球水电行业也是开创性的。此外,管理标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都给项目推进增加了难度。

  “没有什么比‘共同迎接挑战’更能促进文化融合了。”伊万德罗说,因为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大家会更加齐心协力,一起去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

  交流、碰撞、融合,技改项目促进了巴西与中国两国工程师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文化融合,同时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跨国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

三峡巴西公司举办第二届中巴员工乒乓球比赛
▲三峡巴西公司举办第二届中巴员工乒乓球比赛

  “以巴西本地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融入三峡标准和管控理念,通过充分交流设计理念和运维、监理、设备安装调试等经验,相互学习,将双方多年来在项目管理方面积淀的经验充分应用到两座电站改造中。”三峡国际副总经理杨艳说,这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峡巴西项目管理模式”将为大型跨国项目工程管理提供参考。

  2022年底,巴西国家调度中心(ONS)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峡巴西公司管辖的水电站机组可利用率指标处于巴西行业最好水平。2023年,巴西发电企业协会公布了发电企业故障率排名,三峡巴西公司(直接管理运营巴西十四座水电站)故障率最低,成为巴西发电标杆企业。

可持续社区发展:让巴西农民重获尊严

  “如果不是种草莓,我们可能都不在这里生活了。项目让我们活的有尊严,能像城里人一样每月都有收入。”克洛多·瓦雷拉居住在格利保吉水电站(位于巴西舟河流域),2020年三峡巴西公司与当地非盈利机构梅奥可持续研究所(Instituto Meio)合作,开展创收创业试点项目(Usina de Negócios),克洛多·瓦雷拉是第一批获得该项目支持的小微企业家。

Usina de Negócios项目
▲创收创业试点项目(Usina de Negócios)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峡巴西公司在发展清洁能源主业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管理优势,结合项目所在地区资源禀赋,通过筛选,提供生产资料和就业培训与指导,让社区成员参与生产实现创收,增强其内生动力,助推社区经济发展。

  “我们依据五个考察标准,从25名申请者中甄选出3个具有潜力的生产小组进行投资和加速孵化,赋予其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并持续跟踪评估项目进展及成效,据此逐步提升项目运作自主权。”三峡巴西公司可持续发展顾问安德烈亚·卡拉·伽马说。

  2021年,三峡巴西公司在朱茹梅里电站和格利保吉电站推行创收创业试点项目(Usina de Negócios),支持农业和畜牧业发展;2022年,项目扩展到夏文特水电站周边,支持农业和旅游业;2023年,项目实施范围扩展到公司涉及的新能源项目地区。“目前项目间接受益者已超千人,参与的生产小组和农户家庭收入翻一番,小微企业家收入提高约42%。”梅奥可持续研究所总经理拉尔斯·迪德里希森说。

  自2021年创收创业试点项目(Usina de Negócios)实施以来,三峡巴西公司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社区转型升级,让当地低收入群体不仅能鼓起口袋,更能稳住口袋,过上了体面、幸福的生活。

  2022年,在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发起的“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中,该项目获得最佳案例奖。

可持续生态环境:从长江到巴拉那河的对话

  2024年4月,一段《中巴“鱼博士”隔空对话:在鱼类放流这件事上 我们是认真的》葡萄牙语短视频在海外媒体平台上火了。巴西籍主持人马小飞(Filipe Porto)在参加两场活动时,分别采访了中国杜合军博士和巴西诺贝托博士。尽管两个活动发生在地球两端,主题却相似:人与鱼类的和谐共生。

  “年年有鱼,三峡也有鱼!”

  2024年3月28日,在湖北宜昌中华鲟放流现场,马小飞一边和志愿者打开放流池的闸口,一边对着镜头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说道。

马小飞在湖北宜昌中华鲟放流现场
▲马小飞(左三)在湖北宜昌中华鲟放流现场

  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资源呈下降态势,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依然是目前保护中华鲟的重要举措。40年间,我国累计放流中华鲟约900万尾,但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

  在放流现场,马小飞注意到除了工作人员外,好多宜昌市民作为志愿者也在忙前忙后,其中不仅有五六岁的娃娃、大中小学生,还有七十多岁的大爷大妈。他们对放鱼这项“事业”非常熟悉且热衷,现场忙而有序,繁而不乱。

  自1984年首次放流,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经连续实施近70次中华鲟放流活动,主要放流地点是宜昌。放流中华鲟早已成为当地市民一项传统项目了。

  “保护生活在长江中的中华鲟到底有什么意义?”

  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一位从事中华鲟研究近25年的“鱼博士”——中华鲟研究所物种保护技术学科组组长杜合军,帮助马小飞找到了答案。

02
▲马小飞采访杜合军博士

  “首先是生态意义。中华鲟这个物种是长江生态链的一个节点。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生态链断裂。”

  从2009年的中华鲟野外监测,到人工种群的遗传管理、建立谱系家谱、增加后代遗传多样性,再到2013开展中华鲟基因组研究探索,终于在2023年,成功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其次是科研意义。中华鲟是一个古老物种,保护中华鲟对于研究地质地貌变化、水系变化很有意义。”杜博士说。

  一家能源企业,坚持近40年连续实施放流活动,并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物种的保护和研究,让马小飞惊叹不已。但当他了解到,在遥远的地球另一端——巴西,另一位“鱼博士”也在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守护当地鱼类,巴西小伙“坐不住”了!

  2024年4月17日,马小飞通过“云在线”让跨越地球两端的“鱼博士”见面并通话了。

截图_20240815145807
▲马小飞采访诺贝托博士

  另外一位“鱼博士”是三峡巴西公司大萨尔托水电站鱼类养殖中心的一名生物学家诺贝托(Norberto Castro Vianna),多年来致力于当地鱼类增殖放流、水质监测与提升、水生植物监测等水生生物研究。

  巴拉那帕内玛河是巴西圣保罗州重要的河流,但因长期捕捞导致的鱼类减少而被土著人称为“荒河”。为保证水电站库区内鱼类种群持续繁殖,让“荒河”不再“荒”,今年57岁的诺贝托,将近40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当地鱼类研究和保护上。

  放流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确保鱼类繁殖、保护种群的方式之一。加强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能更好地扩大种群。

  1972年,大萨尔托水电站建立了库区鱼类繁殖中心,并于1976年进行第一批鱼类繁殖。2016年,三峡巴西公司接管大萨尔托水电站生态与鱼类管理项目后,继续该项活动,并将放流活动推广至伊利亚和朱比亚水电站库区,每年增殖放流鱼苗约360万尾。

  2019年,三峡巴西公司与巴西大陆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和圣保罗州大学开展合作,利用阿根廷大鱗脂鯉(Piracanjuba)胚胎干细胞在鱼类体内生殖技术,拯救阿根廷大鱗脂鯉和其他濒危物种。

  尽管相距近万里,且研究领域不同,但两位“鱼博士”的愿望和目标是一致的:通过科技手段和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家园更美丽。

14939344705199147420
▲三峡巴西公司举办汉字文化交流会

  长江与巴拉那河,数千年来滋养着两条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哺育了一代代中巴儿女。50年来,尽管相隔山海,围绕清洁能源、社区繁荣、美丽家园建设,中国与巴西两国人民携手共进,硕果累累。作为清洁能源建设者、推动者,爱护自然、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三峡集团的“基因”。未来,三峡集团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让中巴友谊之花绽放得更加艳丽。

编辑:李雷 杜健伟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