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沙漠蝶变——来自库布其基地项目的报告

  本网讯(王亚琼)大漠如弓,长河似弦。库布其沙漠,横卧黄河“几字弯”,是影响京津冀和东部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区和路径区之一,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2022年,三峡集团所属三峡陆上新能源总部投资建设的“新能源+生态治理”项目——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库布其基地项目)在此落地生根。一批批胸怀绿色发展理念、矢志建设美丽家园的三峡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扎进茫茫沙漠,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 库布其基地项目航拍图 来源:三峡陆上能源

造绿:为了荒凉的沙漠不再荒凉

  “治沙不好干。”助理工程师滕凤达深有体会。“沙尘暴来袭,黄沙漫天,瞬时风力能达到七八级,一会儿就能把上百台推土机刚平整好的沙地,吹成一个个小沙丘。”

  滕凤达入职三峡陆上新能源总部三峡蒙能公司刚一年,目前负责库布其基地项目一期生态种植工作。他原本是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来这个项目之前,从未想过会从事治沙工作,更没想到有一天会对各类沙地植物“如数家珍”。

  库布其基地项目一期占地3.25万亩,光伏部分于2023年年底并网,生态种植工作于今年3月启动,划分成五个区域:外围锁边林和内部道路防护林、“林光互补”区、“农光互补”区、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基地、“双碳”公益林。

  
▲生态治理工程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来源:三峡上海院

  从春寒料峭的3月到烈日炎炎的8月,滕凤达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在现场忙碌,看着沙漠一点点“静”下去,一点点“绿”起来。

  场区道路两边,金叶榆、白榆、樟子松、山桃、山杏、紫叶稠李等搭配栽种,总数达25200株,深绿、浅绿、鹅黄的叶片错落有致。

  
▲场区道路两边防护林 摄影:张博文

  “农光互补”区里,在红泥全覆盖的沙地上,试验种植的西红柿已经结出青色的果子,黄瓜、西瓜、马铃薯、辣椒、茄子长势喜人。

  
▲“农光互补”区 摄影:张博文

  “林光互补”区的光伏板下和板间,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就像“毛细血管”均匀铺开,这些灌溉水是经过超滤、反渗透等处理后的煤矿疏干水,实现了水资源的“变废为宝”。在涓涓细流的滋润下,不久前种下的柠条、沙柳和杨柴,根部深入地下80公分的湿沙层,细枝上已长出片片嫩绿新芽。

  
▲“林光互补”区 摄影:张博文

  望着这片刚来时寸草不生、如今已满是生机的沙漠,滕凤达充满感慨:“我常常把所做的工作讲给家人和朋友们听,这段经历非常宝贵。”

选择:为治沙插上科技的翅膀

  “草籽播种时间很重要,最好是在播种后的7到15天,温度刚好适宜种子发芽,还能迎来降水期。”三峡蒙能公司新能源建设部副主任李磊翻看着日历和气象资料,计算着播种时间。

  播种的草籽有讲究。库布其基地项目一期选用沙米、沙打旺、杨柴、花棒等进行混播,能够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弥补单一草种的不足,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这些灌草都是经过验证、适合本地地质气候的优良植物种。”李磊介绍。

  播种的过程更智能。过去播种主要依靠人工播撒,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以库布其基地项目为代表的治沙工程,更多利用喷播机进行草籽的全覆盖飞播。一台无人机每天可以飞播约2000亩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草籽的处理也充满技术含量。飞播前要根据不同种子的特点,完成脱翅、脱毛、脱壳、除蜡等处理加工;再用稀土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材料将种子包裹起来,一粒粒小黑点般的种子变成一颗颗小丸子,质量增加近1倍,更容易“嵌入”土地,而包裹种子的营养元素会缓慢释放,也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经过处理后的草籽 摄影:张博文

  下过几场雨,光伏板下已经星星点点长出绿草。“明年春天我们还会继续飞播补种,让植被覆盖率进一步增加。”李磊说。

追梦:为了绿色天地更加广阔

  库布其沙漠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风蚀严重。“长久治理沙漠,首先要用沙障把流沙固定住,达到风吹但沙不起的效果。”三峡上海院生态工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高建文介绍。

  当地普遍采用草方格作为沙障,用麦草、稻草等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为了探寻更加因地制宜、科学有效的荒漠化治理“三峡方案”,三峡蒙能公司在库布其基地项目一期场区东北角,设立总面积3000亩的生态治理技术创新示范区,联合三峡上海院、中国科学院、河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及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努力把最先进的治沙理念和技术运用到项目中。

  示范区设有15块沙障材料示范研究“试验田”,沙障使用高密度聚乙烯、聚乳酸纤维沙袋、羽翼袋、生态植被毯等新材料和新技术,纵向排列在不同区块。由于库布其基地所在地盛产向日葵,“试验田”内还设置了200亩的向日葵秸秆沙障区。“如果向日葵秸秆沙障试验成功并推广,既能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又能避免秸秆焚烧影响环境,后续随着秸秆的分解,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帮助植物生长。”高建文说。

  
▲向日葵秸秆沙障区 摄影:张博文

  治理沙漠过程中,由“沙”变“土”、形成表面“结皮”是关键一步。因此,技术人员在示范区内设置了21块土壤改良材料工艺示范研究“试验田”,他们将对荒漠藻、羧甲基纤维素钠、磷石膏、腐植酸等十余种土壤改良技术进行对照试验,以筛选出适用于库布其沙漠、可复制推广、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土壤改良技术。

  
▲用磷石膏进行土壤改良技术实验 摄影:张博文

  人不负青山,青山亦不负人。从太空中俯瞰库布其沙漠边缘,一块块深色区域整齐排列,这就是库布其基地项目挺进沙漠留下的印记,也是三峡人引以为豪的印记。

  如今,在库布其基地项目一期向西60公里,后续工程场平施工已经如火如荼,机器轰鸣、往来穿梭。随着这片“印记”越来越向沙漠腹地延伸,这片茫茫沙海,将变成蓝色的光伏海洋和更加广阔的绿色天地。

  
▲后续工程场平施工作业现场 摄影:人民日报社 雷声

编辑:杜健伟 秦明硕 秦阳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