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移民短片 | 涨水

  

  2019年夏,金沙江畔,烈日炎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甲利村的移民群众因为修建乌东德水电站就要搬家了,村民纳颇和孙子纳罗相依为命在是否搬到新家的问题上祖孙俩却产生了分歧。爷爷对生活了60多年的老家依依难舍,对即将开始的安置点新生活心生畏惧,特别是陪伴了自己多年的木船即将失去“容身之处”,更让爷爷寝食难安。纳罗为了让爷爷跟他一起去新家,决定独自一人去找到一条让爷爷的木船能去新家的水路……

  《涨水》是一部完全按照电影的标准进行创作、摄制的影片,在创作上,相较于强调传播快捷性的微电影,电影短片更强调电影的表现特质,影像精美度、镜头语言设计以及美术、声音等更具专业性。

  看完这样一部温暖、专业的影片,你是否想知道影片背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涨水》电影导演谭勇接受了《中国三峡工程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

  听《涨水》导演谈拍摄背后的故事

  作者:刘艾菁

  炙热阳光烘烤下的沙岸,冒出盈盈热气,反射出略微刺眼的光。

  金沙江畔的河滩上满是忙碌的身影,暴晒的天气似乎与他们无关,裸露出的皮肤已经晒得焦红。

  “很好,再拍一条备用。”

  为了拍到满意的镜头,剧组工作人员顶着烈日暴晒,一遍又一遍,拍摄每一场戏,有的甚至拍了20多条。

  2019年8月24日深夜,拍完当日最后一场戏。大家在现场席地而卧,进入梦乡。

  25日,在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甲利村移民群众的告别声中,水电移民题材电影短片《涨水》拍摄暂告一段落。

  微信图片_20201020112549

  《涨水》拍摄现场

  灵感来自一线采访 剧本八易其稿

  导演谭勇说,自从他开始接触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就一直在思考,如此具有史诗气质的水电移民工程,应该从电影艺术的视角思考表达的可能性。

  2019年4月,移民短片《山远水长》摄制组来到云南省武定县东坡乡的白马口村和甲利村,乌东德库区真实的移民故事、人物、环境一下让谭勇有了电影创作的冲动。谭勇把这个想法跟随行的三峡集团移民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一讲,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在与三峡出版传媒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很快,项目策划方案的讨论和准备也提上日程。

  《涨水》剧照

  剧本是一剧之本,而电影短片对剧本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长片的要求,有相当的难度。该剧的剧本创作从第一次踏上甲利村前的河滩就开始了,前后4个月时间,总共修改了8稿,一直持续到前期拍摄。

  从宣传性到艺术性 作品质量大大提升

  谭勇表示,在此之前,与三峡传媒公司合作拍摄的作品以宣传片、专题片、短视频为主,而电影短片《涨水》完全按照电影创作的思维、规律、要求来完成,是一个标准的电影团队的集体创作,更看重影片的“艺术性”。最终制作成片后,无论从影像的质感、音乐、声音处理等方面,都应该是普通宣传片、专题片不能比拟的。

《涨水》中的小演员

  观众将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移民群众的故土难离、移民干部的体贴入微,干部群众的冷暖与共等情感。

  两位主要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

  在演员的选择上,从一开始谭勇就提出用非职业演员和职业演员“混搭”的思路,但主要演员是非职业演员,让乌东德移民来演他们自己,职业演员的加入主要是给片子的表演“托个底”。影片中,两位主要演员都是第一次拍电影,甚至是第一次看到拍电影,对演员和拍摄团队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从实际拍摄效果看,却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非职业演员选角一直是件很难的事情,一方面靠运气,另一方面要下功夫。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员,剧组在开拍前数次深入到金沙江边,寻找合适人选。最终选定的两位主要演员,爷爷纳颇由甲利村的李德兴出演。在现实中,老李既是移民中的一员,又是村支部书记,对移民工作的理解程度、认识高度都比一般人好很多。老李是个无私的人,从片子筹备到拍摄中,他都非常支持。除了把自己的家提供给剧组进行拍摄外,整个剧组也在老李家里工作、休息,像一个“摄影场”。而老李一家都毫无怨言地表示了支持。

  微信图片_20201020112807

甲利村村民李德兴,也是《涨水》中扮演爷爷纳颇的演员

  挑选孙子纳罗的演员时出了一些状况,之前选中的小演员临到拍摄前突然拒绝出演。这时又是老李帮了忙,他找来本村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新的小演员一来就跟剧组很投缘,也很懂事,在河滩拍戏当天,即使有轻微中暑的情况也没有中途退出,坚持完成了当天的拍摄。而且,小演员还能说彝语,能顺畅地和老李用彝语交流,为最后的成片增色不少。

《涨水》中孩子们追赶小羊

  而剧中的小羊,也是剧组花时间和精力专门提前挑选并喂养了一段时间的“演员”,但也许是小羊对剧组人员过于信任,到了拍摄“追羊”的戏份的时候,小羊根本不跑。后来灯光师只好用放鞭炮惊动小羊跑,才达到了拍摄效果。

  拍摄团队阵容齐整实力强

  《涨水》的创作团队是标准的电影制作团队,无论从人员组成到器材配置都是按照电影要求进行的,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音乐等主创人员都是资深电影人。比如摄影指导邓旭,之前拍摄过《无问西东》《最好的我们》,2019年戛纳电影节闭幕影片《春江水暖》也是由他担任摄影指导。剧组的其他人员,也都是长期工作在电影拍摄一线的业内精英,在配合度、专业程度上都无可挑剔。

  

  《涨水》摄影指导邓旭

  这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一次拍摄。在甲利村拍摄时,剧组没有专门住宿的地方。白天在河滩拍戏时,气温高达40多度,沙子的温度更是高达五六十度,好多人都出现了中暑症状。拍完夜戏,剧组人员就在河滩上、屋顶上倒地而卧。在甲利村的最后一个晚上,大家在屋顶睡到半夜开始下雨,就在头顶撑一把伞,把防潮垫卷过来遮住腿,熬到天亮雨停。

  故事来源于移民工作一线

  谭勇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是本片创作的指导思想。在创作前后,剧组深入基层调研,就是为了这一指导思想能和移民工作实际建立照应关系。而剧组也的确从移民工作一线得到了很多感人的素材,只是因为电影短片的篇幅限制,最终选择了目前这个故事视角来呈现。

  《涨水》中的移民干部

  为了让剧本 “接地气”,有生活的质感,乌东德移民干部和当地移民为剧本创作给予了很大帮助,每一稿剧本出来,都要跟移民工作者和移民一起“讲故事”、读剧本。为了让剧本对白更贴近人物、贴近生活,当地移民和移民干部帮助剧组一句句抠台词,连每一个语气词都认真打磨。

  拍摄过程中,三峡集团移民办公室给予了整个剧组强大的支持,从创作到后期,都提供了有力保障。影片能顺利拍摄,跟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分不开,他们承担了剧组部分制片后勤工作。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