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王璐)贾殿荣调大了手机音量。
快手直播间里,粉丝留言、订单成交提醒不断,贾殿荣瞅着屏幕,不耽误丝绳在指尖穿梭。一会儿功夫,笤帚柄上一个“囍”字渐成。
背景墙上,一幅“哈拉哈达精品笤帚”的招牌挂在样品中央。贾殿荣说,在笤帚苗上谋了几十年营生,没想过能“红”。
从地头到工场,“就要行一个给他们看看!”
内蒙古巴林左旗地处大兴安岭山脉西南延伸处,常年稳定种植笤帚苗3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笤帚苗交易市场,被誉为“中国笤帚苗之乡”。
念了三十年的笤帚经,贾殿荣的回忆先苦后甜。
早些年是种植。笤帚苗一年一茬,原苗利润微薄,顶着硬风种了几十年地,贾殿荣得了类风湿,“挣的钱全让病掏空了”,啥时候才能过上好生活?
笤帚苗手里握,干瘦一把。
贾殿荣在培训班学习笤帚苗绑扎技术
(巴林左旗妇联供图)
2017年,三峡集团联合巴林左旗妇联开办了巴林左旗笤帚苗绑扎技术培训。最初是笤帚绑扎,后又成立笤帚苗手编、手工刺绣、手工布鞋等技术培训班。村民自选培训内容,老师上村教,不耽误种地还能多学门手艺,报的人多,贾殿荣也想试试。
想容易,做却难。
一把每根几毫米粗的笤帚苗,既要凹造型,还得松紧合适,翻压拉拽全靠手上功夫。彼时,贾殿荣因病已在炕上窝了5年,腿脚变形,指关节肿得弯不下去。
“一开始都说我不行。可咱得争口气,就要行一个给他们看看!”贾殿荣课上练,课下练,常捣鼓到夜深。刚开始笤帚卖不出去,侄子外甥家都添了她的“习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贾殿荣逐渐忖住了劲,越绑越快,越编越好,在乡级笤帚苗绑扎赛上拿了二等奖,还和村上的鑫铃草编制品专业合作社签约,成为了一名计件工人。
从粉丝到主播,当“网红”不靠颜值靠手艺
2020年初,村里的鑫铃草编制品专业合作社因疫情原因暂时关闭。贾殿荣在家做工时迷上了快手,“有唱有跳,图个热闹”,看得多了,贾殿荣想,自己也能开直播嘛。
儿媳妇帮忙注册了商家号,笤帚苗机是现成的,贾殿荣坐在炕边上边绑边唠,首播破了两万浏览,卖掉6个痒痒挠。
快手,有戏。
痒痒挠如小手,钥匙链似蒲扇,很快“圈”了一波粉,贾殿荣成了家里最忙的人,搁下碗筷就跨上笤帚机。为此,八十岁的婆婆担起一日三餐,老伴儿骑着电动车,每天上镇里送一趟货,“做出多少卖多少,家里存不住货。”
贾殿荣的作品
摄影:王璐
走下田埂、走上网络,致富路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打苗、绑扎,短视频制作、流量变现、带货技巧都得学。正逢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笤帚苗制品网络宣传推广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笤帚制品产业工人培育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稳步落实,贾殿荣了参加了网络宣传推广技术专业培训。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她总结“还得回到产品上,要样式新颖,还要物美价廉。”
半年一晃而过,“哈拉哈达镇笤帚大妈”已拥有6000粉丝量,出货1500余件,累计收益三万余元。“大家费了那么大劲把我救了,我得让自己活得值这个钱!”
笑声爽朗。
从巧娘到巧师,手艺就是要往大了传
和记者聊天的当儿,有人求教编法。“大姐你过我这儿来,我手把手教你!”直播间成了课堂,吸引着近到本村,远到新疆、西藏的粉丝。
同一个大队的村民,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掌握了编织技巧,“单飞”到赤峰市,实现了家里头就业。
贾殿荣却选择“抱团”,线上接批发单,线下与同村务工的妇女边唠嗑,边把钱挣了。
不久前,内蒙古赤峰市某社区开展笤帚苗绑扎培训,贾殿荣受邀讲课,把最新最好的设计图样都拿了出来。有人劝她留一手,她反驳,“手艺就是要往大了传,那么保守有啥用?前两天我们接了一批订单,600个锤子,8天就做出来了。还是得靠团队。”
销量渐长,新苦恼随之而来——直播卖货进入旺季,研发新产品的时间几乎没有,但笤帚苗制品注定要从量产走向艺术化、个性化,这是市场所驱。
张秀军的笤帚苗厂堆满笤帚苗原料
摄影:王璐
和贾殿荣相似,鑫铃草编制品专业合作社社长张秀军认为,笤帚制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工具价值。去年,他主导设计出的十二生肖制品,一只就能卖到两千元。张秀军想将巴林左旗契丹文字、传统故事融入产品中,可唯一的问题是,本村熟练工不够多,“吃”不了更大的蛋糕。
“这两年市场对精品、艺术品需求量大了,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今年我们和三峡集团合作,搞了三期基础培训,希望以后还能增加更拔高、更深度的培训。”张秀军说。
小小笤帚苗,编织出巴林左旗通向美好生活的新地图,也让贾殿荣有了更多憧憬。好好治病,盖上一栋房,还要在创新笤帚苗制品上多下功夫,让笤帚苗比自己还“红”。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