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二十余年,她誓为三峡披新绿

记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荆楚楷模”黄桂云

  本网讯(李重新)近日,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黄桂云荣获“荆楚楷模”称号。黄桂云多年奋战在三峡濒危珍稀植物抢救保护一线,被誉为三峡珍稀植物的“保护神”。

  

黄桂云在实验室观察长江珍稀植物生长情况。

  踏遍青山

  摸清库区植物家底

  1986年,15岁的黄桂云跟随父母从安徽大山举家搬迁到湖北宜昌这片水电建设的热土。

  从小爱摆弄花花草草的她,看着雄壮的三峡大坝平地而起,心里早已种下了一颗“绿化三峡大坝”的种子。

  1992年,学习园林花卉专业的黄桂云毕业后,应聘来到三峡坝区,从事园林绿化工作。

  “就算是锄草,我也要锄得最好。”初到岗位的临时工身份没有让黄桂云怨天尤人,她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工作着。

  黄桂云的认真被领导看在眼里,于是让她参与了更多的园林养护、坝区绿化工作。几年下来,黄桂云已经成了三峡坝区绿化领域独当一面的能工巧匠。

  

  2000年,当黄桂云得知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陈伟烈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将常年在三峡库区进行野外调查时,兴奋不已主动请求加入野外科考工作。

  野外考察,短则十来天,长则数月,黄桂云在荆棘丛生的深山峡谷中穿梭。

  睡帐篷、啃干粮、喝泉水,还要忍受着野外工作蚊虫叮咬的痛楚、毒蛇出没的恐惧,风吹日晒,皮肤裂了、脸晒黑了,她不曾叫过一声苦。

  腿脚手臂被荆棘划伤了,布条一缠接着干活;被马蜂蜇伤,扯把草药,嘴巴一嚼,敷住伤口就继续赶路;“因公负伤”,脚踝处粉碎性骨折,也不顾劝说,带着嵌在腿上的钢针,再次上山……

  此后十多年间,黄桂云跟随科考队用“脚底板”丈量了三峡库区5.5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溪沟田壑,基本摸清了三峡库区珍稀植物的“家底”,她也逐渐被同行称为三峡坝区珍稀植物的“活词典”、“活地图”。

  

  苦心钻研

  攻克前沿技术难题

  “一群建大坝的‘土专家’,能玩出什么花样?”

  面对冷言冷语,黄桂云拍掉身上的泥土,穿上白大褂,钻进了实验室。

  

  为通过植物“克隆”实现批量繁殖,黄桂云啃书本、查资料、做实验,无数次往返北京、武汉,虚心向教授、专家请教,逐渐成了实验室的“排头兵”。

  荷叶铁线蕨作为三峡特有濒危植物,在组培实验过程中,先后遇到了孢子体不增殖、原叶体不分化等技术难题。

  “无论我怎么努力,摆在我前面的,永远都是黑乎乎、软绵绵的试验品,没有生机。”成千上万次的试验让黄桂云几乎绝望。

  她冥思苦想,借鉴育儿教学抓早期的思路,选取生长旺盛期的孢子进行诱导,终于在试管中获得了孢子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桂云经过3年多的努力,成功诱导出荷叶铁线蕨组培苗,相关科研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通过实验室组培,植物所已成功培育出了香果树、枫香、蓝莓、石斛等一大批科研、经济价值都很高的苗木,获评国家发明专利技术10余项。

  后来,黄桂云大胆尝试,带头进行“消落带生态恢复研究”。通过多年研究,分层设计修复方案,选取多种植物进行试验,最终把深水区修复植被的选择锁定为三峡特有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

  她带领科研人员不断攻关,实现了疏花水柏枝无性繁殖的技术突破,抗逆性试验取得阶段性进展,破解疏花水柏枝生长习性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消落周期相反的难题,为消落带生态修复提供了可能。

  此项技术被成功运用到航道治理上。

  近期,在中国航海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上,黄桂云带领的团队与南京水科院河港研究所合作项目《长江生态航道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中国航海学科学技术一等奖。

  初心不改

  守护长江一抹绿

  “你们做的事非常有意义。”2018年4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时,在185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科研示范区种下一棵楠木树,并与黄桂云亲切握手,称赞植物保护工作。

  总书记关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殷殷嘱托,让黄桂云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第一个递交“请战书”,一边抗疫,一边保科研生产。

  2020年4月2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两周年之际,黄桂云带领的科研团队迁地保护三峡濒危珍稀特有资源性保护植物达到1000余种2.4万余株,提前实现了“十三五”目标。

  20多年的执着与坚守,黄桂云把初心使命融进了“绿色大坝”,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摸爬滚打,以所为家。她所在的植物所现已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濒危珍稀特有资源性种质资源库和保育基地,被誉为三峡库区珍稀植物“博物馆”。她本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女职工巾帼建功立业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