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中华鲟宝宝,有五种“身份证”

  本网讯(杨思恒 马晓晴)4月9日,三峡集团2022年度中华鲟放流活动将在湖北宜昌举行,届时,超过20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将被放流到母亲河长江之中。这将是三峡集团连续实施的第65次中华鲟放流活动。

  本次被放流的中华鲟共有PIT标记、T型标记、声呐标记、荧光标记、卫星标记五种标记类型,相当于五种“身份证”,各有不同特点和“使命”。

  3月25日,待放流的中华鲟已携带好各自的“身份证”,等待被放归长江。

  微信图片_20220402093826

  ▲准备放归长江的子二代中华鲟  摄影:郑斌

  PIT标记,有效期长,植入鱼体内不易破坏,便于研究鱼类整个生活史。

  T型标记是一种外置“身份证”,悬挂在鱼的背鳍上,标记上印有编号、放流单位和联系电话,方便“监护人”对出现意外的中华鲟进行救护。

  微信图片_20220402093829

  ▲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给中华鲟打T型标记。摄影:刘华

  被打入声呐标记的中华鲟,则利用附着于鱼类体表或体内的超声波发射器发射信号,通过接收装置对自由生活状态下鱼类的状况实施遥测,掌握群体的洄游迁移特性。

  荧光标记是肉眼可见的,在本次放流中运用数量最多。它用于标记个体较小的中华鲟,便于有效区分放流个体和野生个体。本次,中华鲟研究所随机挑选了2万尾2021年子二代中华鲟,打上荧光标记。

  微信图片_20220402093831

  ▲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给中华鲟打卫星标记。摄影:刘华

  此外,还有13尾几近成熟的中华鲟佩戴了弹出式卫星标记。当到达预设时间后,标记的释放装置将脱离鱼身并浮出水面,通过卫星传输该放流鱼的海洋分布范围、迁移特征等数据。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