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来自乌干达伊辛巴的报道之二】青春伊辛巴

  在“非洲明珠”乌干达维多利亚湖下游50千米处,有一座正在“成长”中的水电站——伊辛巴,建成后将使乌干达装机容量增加22%、发电总量增加约1/4。

  而在伊辛巴火热的工地上,活跃着、战斗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项目如期、高质量完工,他们不畏远离祖国万里,不惧赤道的灼热与疟疾的侵扰,以工地为家、以水电为业。他们诠释着海外项目80后的成熟、坚强和乐观,他们为富有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经验的中水电对外公司代言,为中国最大清洁能源集团和世界最大水电企业——三峡集团代言。

  把项目当“孩子”来培养

  他说,一座电站就像一位“电力天使”,可以为缺电少电的非洲带去光明;他说,愿意扎根伊辛巴项目,直到这个“孩子”长大、成年。

  李洪旭,这个刚满30岁的内蒙古汉子已是一名“老水电人”了。自河海大学毕业后,他就一头扎进国际水电工程管理的行业中,以典型“理工男”的兴趣和韧劲,将对水电的独特情怀倾注在一个个项目建设中。

  

  2010年,李洪旭加入中水电对外公司,成为这家有着60多年水电工程建设光荣历史企业的一员。起初,李洪旭被安排到毛里求斯的一个蓄水工程,从最基础的现场施工做起,从混凝土浇筑到坝体填筑各工序都深入其中,白天配合与咨询工程师现场协调沟通,晚上编制结算文件和学习合同管理,一干就是三年。

  海外的项目苦不苦?苦。但在李洪旭看来,“苦中含着甜”。“在海外做项目,对细节、执行力、思维方式都是极大的考验和锻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合同管理上,原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拿到具体操作中才得到应用和检验,自己经过实践的环节才有了真正的发言权。”现任伊辛巴项目合同部主任的李洪旭体会颇深,“经过一线的摸爬滚打,自己才能对工程和合同的体会更深入。”如今他是业主和咨询工程师的常客,项目各种对外会议上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

  “想不想家?”

  “当然想!”

  脱口而出的话说出后,却是一段沉默。李洪旭已经15个月没回家看看了。公司的海外员工每11个月休假一次,每次30天。“真想多陪陪父母,最怕他们身体不好,自己不能尽到心。”可是,面对自己钟爱的水电事业,面对水电行业的特殊要求,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激情岁月”,李洪旭选择了坚守。“15个月不算什么,我们年轻人在项目上超过一年的也有,像我们姜总曾经30几个月没有回国。”

  支撑李洪旭坚持的更是事业。“中水电对外公司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成长壮大、实现价值的机会。既然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去干好,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说到这里,李洪旭向前倾了倾身子,“项目签合同了,这是‘孩子出生’,到工程截流、直至项目发电,一步步地像培养‘孩子’长大,特别有成就感。”自2014年5月来到伊辛巴项目,李洪旭就有这样的信念——在国际河流上建设的这个水电项目,是一项“争气工程”,对当地百姓来讲更是“民生工程”。“相信集团一定会培育出更多‘电力天使’,为乌干达和更多非洲土地带去光明。”

  

“打摆子”也不离开现场

  在海外项目的工地,中方员工在工作之余喜欢发发微信、看看朋友圈。进入伊辛巴项目人力资源部主任彭川的微信,却发现2016年他只发了不到10条动态;最醒目的莫过于春节前的一条,只有简单的六个字——“执行胜于能力”。

  2010年毕业后,彭川加入中水电对外公司。在入司培训时他就知道,不在海外项目工作、锻炼,就难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水电人”。为此,他在2011年上半年主动提出申请调到厄瓜多尔项目组。2014年1月,彭川来到乌干达,成为伊辛巴项目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在项目上,彭川敢于吃苦,勤于钻研和学习,慢慢地成了业务骨干。“在工作中,我们向李志祥等模范榜样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加上公司为大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里年轻人可以得到很好的成长。”

  彭川有一个外号——“拼命三郎”。项目上的工作紧张,有时候为了讨论一个方案,连轴开会到深夜;有时候为了盯住项目进展,几天几夜不合眼。今年“五一”期间,彭川终于迎来了大喜的日子,迎得佳人归。然而,由于项目吃紧,彭川在家只待了十天就回到了伊辛巴。“心里肯定亏欠他们,”彭川说,但是时间长了,对经验、成长的渴望,又逐渐成为一种责任感,让自己尽心尽力地扑在项目建设上。

  就在这个月集团公司工作组在伊辛巴项目调研期间,彭川不幸又染上了疟疾,这已经是他今年第五次被击倒了,也是半年内的第四次。连续两天高烧39度以上,他仍在项目点联络沟通、介绍情况,直到第三天才被紧急送到首都医院治疗,在医院住了两天就匆匆赶回工地。“项目上需要我,我得顶住。”

  更让彭川有力量“顶住”的是来自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这次出院刚回到营地,一帮兄弟姐妹就涌到彭川的宿舍,问长问短。“在海外,大家基本上都是抛家舍业,所以更加重视同事朋友间的感情,特别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我也是三峡海外编队中的一员”

  在伊辛巴水电站建设工地,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一行15人,来自二滩国际,首次与中水电对外公司合作,具体负责质量监理工作。2015年3月,邹波忠作为二滩国际项目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来到伊辛巴。

  来伊辛巴之前,邹波忠曾在东南亚某BOT项目做过监理工作,但来到乌干达还是让他感到不安,因为他听说那里的疟疾特别凶;更让邹波忠感到忐忑的是,“和三峡集团、中水电这样的大公司合作,各方面的要求、标准都会很高。”

  

  邹波忠一到营地就感受到了中水电独特的企业文化:营区环境宜人,工地井然有序,员工精干热情……在这里,邹波忠同中水电的同事们一道扎在工地上,全过程查看施工进程;和外方监理交换意见,确认方案;也赶上过多次“打摆子”(疟疾),一折腾就是四五天。一年多的时间,让邹波忠成长了很多。“伊辛巴作为EPC项目的代表性工程,在招标、施工、监理、环保、质量等各个方面都有全面提升,这些是在国内学不到的。”

  今年34岁的邹波忠已在国内结婚、生子,但常年在外的他也一度遇到“后方不稳”的小危机。爱人曾几次劝他“趁着年轻改行”。邹波忠的答复很简单、也很管用——他更加用心、细致地关心爱人和孩子,时常通过微信与他们视频通话,分享工地的乐趣;托同事捎带一些非洲的特产给双方的老人,每逢节日,还通过网购给他们添置衣服、祝贺生日。就这样,家人逐步理解,也开始支持他的工作了。而在邹波忠心里,仍然是坚持。“年轻的时候,就要有所取舍,就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如今已是伊辛巴项目技术部主任助理的邹波忠更加地自信了,“最让我欣慰的是,我已经完全融入到伊辛巴的大环境中,成为中国水电‘走出去’三峡集团海外编队中的一员。”他说:“大家都是一家人,只有共同努力、拿出可靠的质量,才会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同,我们的腰板才会更直。”

  

远方的家,甜蜜的守护

  赵喆,一位敦实、开朗的大男孩,东非强烈的日光并没有把他晒黑。来中水电对外公司之前,他曾供职于中航工业,有在非洲项目工作的经历,所以当2014年被安排到乌干达伊辛巴项目时,赵喆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

  从事财务工作的赵喆也把项目比作“成长的孩子”,一天天看着工地上的塔吊和车辆多起来,坝顶渐渐地高起来,自己感到满满的成就感。“来到伊辛巴,除了专业能力外,其他方面也有所涉猎,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水电人’了。”谈到在国外项目上的辛苦时,赵喆很是坦然:“艰苦是肯定的,但是总要有人来做,项目才可能顺利完工。再说了,这里要比国内的机会多,提升的空间也大,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

  

  更让赵喆感到幸福的是,自己和心爱的人相聚在非洲,共同守护着甜蜜的家。

  “这要感谢公司CWE(中水电对外公司)!”赵喆来到伊辛巴项目后,和远在广州的女友王许聚少离多,难免有些不和谐,赵喆将此事诚恳地向公司做了汇报。经过认真研究,考虑到项目的需要和王许的专业背景与工作能力,公司决定聘用她做综合事务工作。得到消息的王许立即辞去了原来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像小鸟一样飞到了赵喆身边。

  

  在伊辛巴,原本学习法律的王许被安排做项目的内刊,虽然之前从没有做过,但这却难不倒她。“我喜欢它的企业文化,喜欢这里的节奏,喜欢这里的同事们,还有赵喆的鼓励和陪伴,让我时时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从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撰稿,到排版、印刷,每一个环节,王许都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个细节,都透出王许和她的团队所付出的辛劳。如今,这份《i辛巴》已编印13期,内容丰富,贴近项目进展、贴近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很受大家欢迎。

  如今,赵喆、王许这对年轻的“80后”,工作上互相鼓励,生活中彼此依靠、照料,成为大家颇为艳羡的“神仙眷侣”。“感谢CWE,给了我们发挥才干、创业奋斗的平台,也为我们创造了团聚的机会,让我们安心在遥远的非洲安家。”王许则说:“中水电,一个有家、有情、有事业的地方。伊辛巴,一个汗水与笑声齐飞、青春与梦想激扬的舞台。”(商伟  摄影报道)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