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王凯丽)2023年4月的藏地高原,一间特别的食堂出现在西藏山南地区平均海拔4650米的山地上。无论外面风雪有多大,一日三餐,简朴的食堂里总会飘出回锅肉、酸辣土豆丝、麻婆豆腐混合在一起的诱人香气。
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海拔5100米,在这里,三峡集团投资建设的世界海拔最高风电项目——西藏措美哲古风电场二期工程正在抓紧建设。
▲西藏措美哲古风电场二期工程塔筒机舱运输航拍(来源:三峡西藏能投公司)
西藏措美哲古分散式风电项目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的风电场,该项目总装机22兆瓦,安装10台2.2兆瓦的风电机组。三峡集团按照“基地化、规范化、集中连片开发”的总体思路,全面推动措美哲古250兆瓦风电和150兆瓦光伏项目建设,将措美县打造成为藏中风光互补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
由于哲古风电场二期项目建设地理气候环境十分特殊,三峡西藏能投公司员工吃饭时间不固定,镇上餐馆无法满足建设者就餐需求,加上很多员工不适应当地饮食习惯,劳累一天下班后经常为吃饭发愁,很多人靠方便面和零食解决吃饭问题。为了保障项目建设现场16名员工以及后续运维人员就餐,今年3月,三峡西藏能投公司委托三峡基地公司,在海拔4650米的哲古镇开办了这间名副其实的“云端食堂”。
再难也要把食堂办起来
哲古镇雪山湖谷纵横,大小山脉连绵起伏,常年气温8.2℃,极端最低气温-18.2℃,冰雹频发,缺氧、寒冷、紫外线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
▲ 翻越垭口前路面满是积雪
哲古食堂监管员李仁权全程参与“云端食堂”的筹备工作。3月22日,三峡基地公司安排他到山南市对接前期工作,组织物资运输和设备安装。
哲古镇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网上采购的物资大多只能配送到山南市区,需要转运到哲古镇上。3月底的西藏,风大雪大,路面遍布积雪和暗冰,货车要翻越海拔5200米的山垭口,很多货运司机都不敢接这条线路上的运输业务。
再难也要把食堂开起来。李仁权四处打听联系,最终在山南市菜市场找到一位专门给措美县运输食材的司机,请他帮忙把物资运上去,确保食堂能在清明时节顺利开张。
“3月28日,运输物资的车走在前面,我们的车在后面跟着。在翻越垭口的时候,突然刮起狂风暴雪,不一会车上全是雪。当时虽然路上没结冰,但我们还是特别担心食堂物资能否顺利送到。”最终,经过3个小时艰难行程,货车司机冒着风雪翻过高岭,安全地将物资送到哲古镇。
哲古食堂面积只有七八十平方米,在成都开设一个同等规模的食堂只需要两三天,但在哲古镇,要战胜各种挑战,整整用了一周时间才建好。
接受高原种种考验
开办“云端食堂”,要战胜极端天气和高寒缺氧,还要面对很多挑战。
哲古镇上只有一个水源点,每天早上9点至10点、晚上7点至9点定时供水。
▲ 在指定取水点取水
为保障食用水安全,李仁权带着同事找到距离食堂十几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庄去接水。这里接水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露天接水,水龙头一打开,狂风把水流吹得四处飞溅,接不到桶里面去。“后来我们买了一根小管子,厨师扶着管子,让水一点点地流进桶里。水桶接满了,上车时才发现,被风吹溅到鞋子上的水早已经结了一层冰。”这些情景,李仁权总忘不掉。
哲古食堂所有的原材料都是每周一、三、五从山南市采购,再运输到哲古镇。由于海拔高、气压低,水烧开后只有78℃左右。
“食材加工的时候,面条、米饭这些在平原地区很常见的主食,在这里都煮不熟,只好用高压锅来处理。”李仁权说,尽管这样,一锅米饭在哲古食堂也要煮一个小时才能煮熟。
▲ 厨师将切好的排骨放入高压锅内压制
风电场的建设者,来自湖北、四川、海南、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其中藏族同胞占了一半。李仁权说:“为了兼顾大家的口味,在营养搭配的基础上,我们会多烹饪一些家常口味的川菜,食材主选鸡肉、鸭肉,水产类用量很少。”
缺氧不能缺精神
人在西藏高原,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高原反应。“很多人来了以后,待完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要走,受不了高原反应,给多少钱也不干。”
3月28日,三峡基地公司安排另一名员工汪涛到山南支援哲古食堂建设,虽然做足了准备,但汪涛到山南市的当天,还是因为缺氧引起头疼、胸闷现象,导致彻夜无眠。
“还有我们的电工赖师傅,每次干活儿的时候都要蹲着,时间久了,忽然站起来头就晕得难受。有一次根本就没站起来,一屁股坐在地板上了。”
“食堂筹备期间,我们往返山南市和哲古镇之间,每天在路上都要跑四个多小时。因为海拔太高,工作开展很吃力。厨房设备安装,电气线路安装,都是体力活,每工作十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汪涛说,大家努力克服,调整劳动强度,每隔两小时吸一次氧,慢慢适应缺氧的工作环境。
▲ 山南哲古食堂设备安装前进行安全交底
食堂建好后,工作之余,李仁权搭便车到哲古风电场建设现场,去参观风电建设场面。令他感动的是,三峡建设者克服高原高寒缺氧的不利影响,上下一心,抢晴天、战雪天,争分夺秒推进工程建设,努力打造三峡高原风电精品工程。
“无论现场员工什么时候回到食堂,我们都准备有一口热饭热菜,等着他们下班归来。”守候的背后,李仁权和同事们付出了辛劳和汗水。
“因为现场工作性质,导致开餐时间不固定,有时候早上6点吃早餐,有时候下午3点才回来吃午餐,甚至有时候晚上12点才回来吃饭。他们从工地开车回来还要步行半个多小时,山上下来,又冷又饿,我们时刻准备着,保证他们随时能吃上热饭热菜。”5月25日,李仁权接到项目负责人打来的感谢电话,他感到非常开心。
西藏能投公司的员工说:“原来没开办食堂的时候,我们下班了就操心去哪儿吃一顿饱饭。现在下班后,大家首先想到去食堂,就像回自己家里一样。”
最成功的一次“接待”
三峡基地公司服务三峡集团在西藏区域的清洁能源建设项目,管理运行6个食堂,哲古食堂海拔最高,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条件最艰苦。
4月2日,哲古食堂正式运行,日常可满足20人就餐。5月7日,哲古食堂却破天荒地接待了一个37人的生产安全督导组。
食堂太小,客人坐不下,食堂师傅就从当地群众家里借了一张桌子。专家和技术人员在食堂里用餐,站着吃、坐着吃,大家品尝热饭热菜,其乐融融。
▲山南措美风电建设项目部员工在哲古食堂就餐
在偏远高寒的藏地高原小镇上,这顿热乎可口的饭菜让就餐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非常感动。督导组一位年长的老专家感叹道:“能在这里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吃上这么好的饭菜,真让我没想到!”
“这里的条件真的太艰苦了!只有来到现场,才知道有多么不容易。我工作十几年来,在西南区域承担过很多次工作餐接待,这次是最成功的一次。”措美风电场的建设者们长期坚守在世界屋脊,建设开发清洁能源,他们才是真正的三峡英雄,李仁权说。
▲哲古食堂内部干净明亮
在深山峡谷、金沙江畔,在万里海疆、戈壁荒漠,在长江沿线、江河湖畔,三峡集团投资建设的清洁能源项目星罗棋布,三峡集团业务发展到哪里,三峡基地公司服务保障就跟到哪里。三峡基地公司服务三峡员工的食堂遍布北京、上海、湖北、四川、云南、西藏、安徽、福建、海南等18个省市,共开办了68间食堂,并为三峡集团几内亚、老挝等海外项目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像西藏哲古这家“云端食堂”一样,三峡基地公司的服务默默守护在每一个三峡人身后,如家一般温暖体贴,如家一样令人留恋。
本文摄影:李仁权 陈家明
编辑:任贤 毛颂平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