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网讯 在亚洲最大城中湖——汤逊湖的子湖红旗湖中央,盛放着一朵“生态绿花”。这朵“生态绿花”被誉为湖北武汉河湖治理的代表性名片之一。
近日,由武汉市水务局、长江日报联合举办的“江滩大讲堂”开讲,邀请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协城市水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刘龙志现场揭秘这朵“生态绿花”背后的故事,解读长江大保护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思路。
据介绍,长江环保集团参与汤逊湖的治理后,提出“流域系统治理、治湖先治湾”的方案,为城中湖编制全生命周期治理规划。
“我们的治理规划涉及汤逊湖流域240平方公里的面积,不单是针对47平方公里湖面,治理措施包括管网修复、雨污分流、污水厂扩建、初雨调蓄池、引水活水、生态恢复、环湖景观提升、智慧水务等,各项措施分级统筹、同步推进。”刘龙志介绍道。
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完成,市民见到的“生态绿花”,准确地说是位于红旗湖上的一片人工浮动湿地,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水体下部则采用了EHBR膜新技术,具有很强的原位污染物去除功能。
治理前的红旗湖。资料图片
治理后的红旗湖。摄影:陈静凌
“我们在湖泊周边建设了57座智能分流井,能够保障晴天的全部污水和雨天的大部分污染物进入到污水处理厂,这对湖泊水质的长期改善至关重要。”刘龙志介绍说,通过分阶段协同治理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汤逊湖治理最终要达到Ⅲ类水质的治理目标。
“如何理解海绵城市?举个例子,传统的绿化带设计是凸起的土坡和植物,像个‘锅盖’,雨水进不去绿化带,发挥不了蓄水和净化功能,而海绵城市的做法是设计凹状的绿化带,像个‘脸盆’,雨水可以进入绿化带进行短时存蓄,并通过改良后的土壤介质进行过滤净化。”刘龙志说,“如果城市里有大量的这种‘小海绵体’,就能对城市内涝和面源污染问题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制约水环境治理效果的最大问题还是管网问题。”刘龙志重点向大家介绍了管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理想的城市排水有三张‘网’,一张是雨水管网,一张是污水管网,还有就是排放山体水的清水通道,只要大部分地区能实现三水‘各行其道’,就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的排水问题。”
刘龙志表示,流域治理不只是针对一条河、一片湖的水体进行治理,而是针对分水线包围的收水区域即流域进行系统化的治理。湖北提出的流域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充分考虑了流域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紧密关联,为进一步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思路。
市民提问。摄影:刘斌
近年来,长江环保集团深入沿线省市,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系统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现对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与保护。在江西九江,沿江而居的市民推开窗,便能看到水清潺潺的十里河,目之所及尽是碧水绿意;在湖南岳阳,东风湖蜕变成市民打卡的生态公园;在安徽六安,“水管家”模式统筹城市的供排水、河湖湿地等水务设施建设管理,“水”已经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本文原载于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转载时略有删改)
编辑:袁向南 任贤 杨思恒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