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朱静霞)齐口裂腹鱼,又称“雅鱼”,是分布于岷江、大渡河等水系中的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20世纪90年代以后,因捕捞不合理、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大批齐口裂腹鱼受伤、死亡,许多河段已不见其踪影。
为保护鱼类资源,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12月15日,在金沙江白鹤滩乌东德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简称“放流站”)外的江滩边,3.51万尾齐口裂腹鱼从志愿者手中滑出,跃入金沙江。与齐口裂腹鱼一同回归家园的,还有1.9万余尾鲈鲤、3000余尾长薄鳅、100余尾白甲鱼,这是继2015年、2016年放流6.7万尾鱼苗后,放流站举行的第三次放流活动。
摄影:房成
早上9时许,数百名来自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参建各方的放流志愿者,将充氧苗种袋中的5.7万余尾鱼苗谨慎放流到金沙江。“亲眼见证鱼苗跃入金沙江、回归大自然后,内心确实升腾起了一种更加坚定地保护珍稀水生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念。”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
为保障放流鱼苗的质量和安全,放流前,放流站委托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对放流苗种进行种质鉴定和疫病检测,禄劝县渔政和公证部门人员对鱼苗数量、种类及规格进行监督记录。经逐一盘点,珍稀鱼苗全部符合放流标准。
摄影:王普
据了解,在乌东德工程开工建设前,三峡集团就投入大量精力,在乌东德施工区内规划建设放流站,将保护金沙江下游珍稀特有鱼类从补救提升到预防层面。除野生亲鱼驯养、亲鱼培育、苗种繁育生产外,放流站还兼顾了一定的科研功能,可进行鱼类繁殖、培育等方面的科研试验工作。此外,放流站采用循环集约化养殖为主、流水养殖为辅的养殖模式,配有生产、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在保护金沙江下游鱼类的同时,切实践行节水减排的环保理念。
摄影:许健
事实上,每年开展鱼类放流活动,仅是乌东德、白鹤滩施工区诸多环保措施中的冰山一角。监测数据显示,乌东德、白鹤滩施工区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防治、陆生生态、水生生态、固体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保护和治理上已取得积极成效,在践行“建好一座电站 改善一片环境”水电开发理念、贯彻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三峡集团从未止步。
三峡建设管理公司乌东德工程建设部组织放流,禄劝县农业局、会东县农牧局、禄劝县公证处、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进行现场监督和公证,乌东德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乌东德工程参建各方代表参与放流。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