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乌干达伊辛巴项目上的一位行政助理。有她在,项目上中、乌员工间的沟通不再是难事;有她在,项目外出采购时就不再担心卖家漫天要价。她生在乌干达,家在首都,却把伊辛巴当作自己的家。她曾留学中国,为自己取了一个汉语名字,愿意跟随三峡集团开拓更多水电市场。
她,就是马佳。
伊辛巴的得力助手
在项目上,马佳是一个“特殊人物”:她曾在中国留学五年,汉语的听、说、读、写都能拿得起;她熟练掌握英语和当地语言,和项目上的当地工人沟通,与政府机构、供货商的交流,马佳都是一把好手。
伊辛巴项目上最多时有3000余名本地员工,他们中一部分人只会讲当地语言,马佳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有时候,他们(当地员工)跑来说家里人死了,问公司借钱。我能分辨出他是不是在说假话,因为我认识、了解他们。”这个时候,她就要向工人当面说清楚,要借钱必须有正规医院的证明,然后按照公司的流程申请。
马佳在与中方管理人员、当地员工交谈
但是,“说假话”的毕竟是少数,员工真遇到难处了,马佳自然是忙前忙后、协助解决问题。有一次,一名当地工人晚上突然发病,马佳听说了赶忙联系当地医院紧急救治,第二天又转院到首都,直到病情转好。还有一次,两个当地工人闹起矛盾,马佳在赶到现场的途中就打电话给两名工人的领班和当地警察,及时避免了事情进一步恶化;随后,她协助项目的相关部门,召集当事人面对面沟通,最终化解了这场冲突。
像这样的突发事件平时并不常见,更多的是协助中方人员进行公文处理、与政府或供货商打交道。每个月,马佳都要和项目中方人员将水样送到首都的乌干达国家水处理公司(NWSC)实验室进行化验。这些水样共分5组,包含2组河水、2组污水和1组生活用水,均由当地HSE工程师现场取样。把水样送检时,需要标注清楚,并向检测人员反复确认,然后再到银行缴纳监测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做好面对面的确认,才能及时拿到监测报告,而且像缴费这种在国内现场可以办的事,在这里需要专门跑到银行去交。马佳对这些事情很细心,工作很得力。”项目部合同监管工程师李玉勇这样说。
马佳在与国家水处理公司实验室工作人员沟通
不仅如此,像买东西、开发票这样需要与当地人打交道的事,马佳更是“当仁不让”。有一次,工地到集市上买洋葱,当地菜农告诉中方人员每公斤4000先令,马佳听后对菜农说,价格的事由她来谈;经过几个回合的还价,最终以每公斤2000先令的价格购得。项目上用的钢材、水泥大都由当地供货商提供,有时要的很急,有些供货商会借此抬价,马佳就以个人要买的名义和他们争得一个合适的价格,然后请中方人员做交易。
“马佳懂中文、英文,可以起草、处理文件,给我们帮助很大。”参与建设伊辛巴项目的中国水电基础局副总工任磊这样评价。
割舍不断的“中国情”
说起自己的中文水平,马佳很是自豪。“这可是在中国的大学学习的,是‘原汁原味’的。”
马佳的英文名字叫FORTUNATE(幸运),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在马年出生,希望运气上佳”。在当地有名的KYAMBOGO大学商务管理专业毕业后,她曾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2003年,马佳幸运地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到中国留学,先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一年汉语,又到河海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
马佳展示在河海大学时的毕业照
马佳非常喜欢南京,说起留学的经历,至今还如数家珍。为了学习汉语,马佳买了南京地图,有时间就坐公交车四处走走,找人聊天,练习口语。“上学的时候,我喜欢和同学们一起逛街,也喜欢去书店,去的最多的要算湖南路上的先锋书店。”虽然南京的天气和非洲差异很大,但马佳还是愿意待在这里。“我特别喜欢南京的小吃,比如灌汤包、鸭血粉丝、炒饭,还有土豆丝。”
正是这份报纸,使马佳成为伊辛巴的一员
2008年,马佳从河海大学毕业后回国,先后帮在乌干达经商的中国人做翻译、为乌干达商人教授中文。“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习中文的人也多了起来。”2015年6月,马佳看到当地报纸上大篇幅刊登了中水电对外公司(CWE)建设伊辛巴的新闻,马上就报了名。经过面试,马佳成为伊辛巴项目的一员。在伊辛巴,马佳被安排担任行政助理,负责与当地工人、周边社区和相关机构的联络,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很紧凑,有时候周末忙起来也不得不放弃休息。对此,马佳非常坦然:“能到三峡集团这样的中国大企业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愿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大家一起做好伊辛巴的项目。”
说起三峡,马佳一直向往去现场看一看。“中国有句古语叫‘百闻不如一见’,我听很多人说起三峡大坝,也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过它的报道,但是我更愿意有机会到大坝上走一走,亲身感受一下它的雄伟。”
愿跟三峡去开拓更多市场
虽然离开中国多年了,马佳仍然和中国的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着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前段时间,朋友给我发来了南京的照片,比我在时候建起了很多的大楼,城市也更漂亮了。”
在马佳原来的印象中,乌干达很少有中国的大企业。如今,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深入,越来越多像三峡集团这样的企业走出国门,投身于国际产能合作,一批又一批项目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落地生根。在马佳的脑海里,俨然已经列出了一个“乌干达中资企业名单”:三峡、华为、中铁、中北、中交建、中石油、天唐集团等等。马佳说:“中国的企业设计和建设技术好,中国人也很和善、能干,乌干达欢迎中国企业来帮助我们发展。”
马佳的态度反映了中资企业的作为和作用。拿伊辛巴项目来说,有超过2000名当地员工在这里务工,不少人还学到了一技之长,掌握了生存的技能;项目大大带动了周边经济社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个人和企业前来寻觅商机,用马佳的话说就是“由村子变成了城镇”。项目建成后,将增加全国四分之一的供电量,当地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将成为历史,乌干达的人民也将使用上安全、廉价的清洁能源。
“在这里工作,我很开心,也非常骄傲。伊辛巴,就是我的家。”2018年8月,伊辛巴即将投产发电。马佳对此早有考虑:继续留在中水电,跟随三峡去开拓更多的水电市场,建设更多的水电站,让更多的人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商伟 摄影报道)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5日